解决问题中常用的策略主要有:

(1)画图: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列举所有的情况,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所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列表:它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进行推理;帮助学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

(3)猜想与尝试:教材中“鸡兔同笼”、“猜想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两部分充分运用了这种策略,培养了学生对数的感觉和估计能力,使学生经历 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判断能力。

(4)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这种策略体现了数学中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退”的思路。最终总结规律,使复杂问题得到解决。

(5)数形结合策略:如正负数的学习就是将数与数轴结合的。

(6)转化策略:如圆的面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将新知识转化为学过的知识,降低了理解难度。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7)实际操作;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就是现实通过操作得出:等底等高的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逻辑推理;枚举(即一一列举); 试误与检验等等的解决问题策略。当然还有许多解决问题的很好策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的使用最佳策略。

这些策略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1、对数学课程来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2、对于学生来说,解决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从应用来说,解决问题能够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能够把数学从生活中提炼出来,也能把数学还原的生活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价值。同时获 得丰富的数学经验,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数学抽象性和广泛性的应用。让学生更喜欢数学。

对于解决问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你有哪些经验?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好学生出现的错误。就要正确认识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原因大概有两大原因。其一是审题上的错误。很多学生审题不够仔细或阅读水平有限不能很好的弄清题意,分不清已知还是末知,甚至读完题后还不知道所求问题是什么?这是非常可笑的。但是这却是实际存在的。我针对审题的问题,有意识的加强读题训练。让学生读题时首先确定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排列出来。并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排列条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其二是数量关系不清。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存在着各种数量关系,很多学生解决问题出错,就是因为没有弄清这些数量关系中,存在的数量的含义。例如: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存在着三个数量:“速度、时间、路程”,那么什么是速度,什么是时间,什么是路程首先让学生应该弄清楚,这样在做题时才不会出现速度与时间做加法,这样可笑的错误。对于解决问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如果是从一年级带的班,刚接触解决问题就要与孩子一起读题,弄清题意,知道解决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告诉孩子一般(最简单)的应用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找出条件与问题,再列出算式计算。教材大多是以图文结合的应用题出现的,就要引导孩子先看图上条件(或问题),再看文字条件和问题。还必须教会孩子完整地读题,这一点很重要。读题还要养成习惯,久而久之,解决问题不再是难题。我中途接的班,,孩子怕解决问题,看到解决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家长也给我说,老师:我的孩子就怕应用题,您多指导!”我是这样处理的,碰到解决问题的题,就让孩子读题,一遍没有理解题意,再来一遍,如果不理解只有继续读,直到理解了题意为止。记得最经典的一次读题是一个女孩子读一道解决表面积的应用题,读了八遍才理解了,其余的孩子都偷偷地笑起来了。这个办法有点用。另外碰到题型,教会孩子一些题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还要做一些变换算式的题(条件变问题,问题便变条件)。 在教学中我经常进行以下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 简读训练:读题后,用简练的语言说清题目。2、 提问训练:根据读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多解训练:倡导一题多解,并在多解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各种解法,追求解法的简练与巧妙。4、 逆推训练: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分析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所需条件。5、 再现训练:根据问题,让学生再现题中所描述的情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