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老师从小班就开始注重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只要从小有意识地培养,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可以逐步提高。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为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不仅与幼儿园教育有关,家长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家庭是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然而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家长一味地望子成龙,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热衷于各种特长教育,忽视对孩子健康成长更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孩子不具备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如本班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能基本形成自我服务能力,但往往在放假之后又恢复原样,我们又要重新进行培养。这就是由于家长们思想上任其自然,没能督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巩固。今学期我发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在家里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两面性行为。在九年的不断工作实践中,我总结出家长的配合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有下面的对应关系:家长的态度是重视型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强;家长的态度是放任型的,孩子的自理能力一般;而家长的态度是保护型,孩子的自理能力最差。为什么过度保护的孩子自理能力最差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辈溺爱。有许多的幼儿与长辈生活在一起。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或贪图方便,把孩子寄托给自己的老人。由于"隔代亲"的影响,长辈们带养孩子往往重养轻教。也有些父母想让孩子自己动手,但长辈舍不得,百般阻拦,教育方法上不一致,使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得不到发展。

2、-孩子依赖。由于孩子年龄小,能力弱,独立性差,常常过分依赖家长,或任性倔强。有些自己能做的事或已学会的事在父母面前就是不肯做。这些家长越是把一切困难都从孩子面前挪开,越会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孩子就会束手无策,不会独立应付和自己解决。

3、父母赶时间。有些家长工作忙,时间紧,不愿让孩子在自己练习中浪费时间。孩子能完成的事,家长宁愿自己在匆忙中代劳,这种做法剥夺幼儿早日获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其实孩子往往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大人应该不放弃机会,让孩子建立信心,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并为自己能够完成需要成人帮助的任务而自豪,这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独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