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洛伊得——欲望决定命运》有感

海韵幼儿园:罗玲巧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我在大学里接触到的,以前所接触的都是卢梭、蒙台梭利等著名教育家的理论,刚接触弗洛伊德的理论感到非常的新奇,他把人生的本质看作是欲望,特别是性欲。他认为,人的行动更多的是受“无意识”或本能支配。事实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性的分析,故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也被称为“泛性论”。他的这种理论曾受到过多方指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当然,他的观点也有失偏颇,性欲对人的行为确实有重大影响但决不是唯一的。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分析幼儿心理有着一定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他的“恋母情结”和“本我”、“自我”、“超我”,两种理论。

“恋母情结”主要借鉴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俄狄浦斯情结”来阐述幼儿期的“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男孩一直把父亲视为情敌,嫉妒父亲的健壮体魄和他的衣着所标志的权威。父亲现在成为防碍男孩的敌手。如果父亲不在,男孩就能与母亲同睡,而父亲一回家,他就得重新离开。父亲不在场他就感到满足,父亲出现他就失望,这已成为男孩深深感受到的经验,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主题。

对父亲的态度充满矛盾和对母亲专一深情的关系,在一个男孩身上构成了简单明确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平常我们不难看到小孩要独占母亲而不要父亲;见父母拥抱则不安,见父亲离开则满心愉快。弗洛伊德之所以这样说,主要也是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位慈善和虔诚的犹太教徒,弗洛伊得的母亲从小特别宠爱弗洛伊得,在七个孩子中,母亲对他寄予的期望最大,希望这个大儿子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弗洛伊德曾说:“一个母亲所特别种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但现在的社会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我觉得现在的父母可以宠爱孩子,就那么一个,不宠他宠谁呢,但千万不能溺爱。过分溺爱孩子,会造成孩子许多的不良习惯。

让孩子产生“恋母情结”往往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些孩子快到4岁了,还总离不开妈妈,玩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要妈妈陪着。平时,只要妈妈在,他就寸步不离地缠着妈妈,有人就会提出来说,孩子还小嘛,你千万不可以这样想,孩子过分的依赖妈妈是不好的一种习惯。孩子在1岁至3岁时是敏感性和依赖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妈妈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就会造成孩子的恋母心理。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提出男孩的“恋母情结”,是男孩对妈妈的爱超过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带着某种占有欲。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