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救友》是西师版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29课《古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这个小故事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所以比较浅显易懂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解读文意在学生掌握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感悟学习司马光遇事肯动脑筋想办法的品质。

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重点我除了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体会之外还结合了“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的方法让学生感悟。看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了解图意体会司马光的机智果断。比就是将文中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对比小伙伴落水后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喊着跑去找大人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搬起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遇事时同龄人的不同表现有力地凸显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做即创设情境学做司马光的动作。通过表演进入情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情境感悟教学片段如下

1、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光持石击瓮破之

2、请同学们根据句子的意思学着做一做司马光的动作。生练习

3、请学生上台做并引导评议。

一学生上台做动作直立手持石头随意地扔出。

师引导评议:他这样的动作能救出落水的小伙伴吗?为什么?

生:不能,感觉不到他在用力。

师:那应当怎样做才表现出有力?

生:要双手举起石头,用力砸。

生:身上也要用力,不能站得直直的。

师:看看插图中马光的动作,谁再来做一下。

另一学生上台做动作:弓箭步站立,双手举起石头往下砸。

师:这次动作怎么样?能把水缸砸破吗?

生:动作很有力,能把水缸砸破。

生:动作对了,就是他没对准位置。

师:那你们说说,应该对准哪个部位砸?

(学生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往水缸的上部、下部砸都不易砸破且太靠上的话水不一定能流出水缸最薄弱部位在中部应往中部砸才能一击即破。)

师: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会怎么想?

生:要用力,要又快又准。

师:还应注意什么问题?会不会伤到缸中的小伙伴?

生:手要紧握石头,砸下去时不能脱手,因为水缸被砸破的同时石头可能也会砸到缸里的小伙伴。

师:考虑得很周到,不仅要一击即破,还要顾及缸中小伙伴的安全,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呀。

师: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生:司马光,你真是个勇敢机智的孩子。

生:司马光,我以后要向你学习--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生:司马光,你做事考虑真周到。

生:司马光你遇事沉着!做事果断,我很佩服你。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听过一遍就忘了看过一遍就有印象了做过一遍就学会了。陶行知先生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摒弃教师烦琐的讲解、学生单调的朗读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的“做”中成为学习语文真正的主人 从而丰富语文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形成健康个性。

这一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高年级的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时采用自主学习与重难点点拨方式进行教学。在正确把握文本意图的基础上以表演情境的的形式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地融入课文意境之中去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与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真正从多方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