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复习,容易流于两种形式:

一是天天做试卷,以单元为顺序进行,教师忙于讲、改、评,学生忙于做、改、记,师生均有身心俱累、不堪重负之感。然而结果却往往是差生仍差。

一是认为复习就是将过去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于是,教师的复习往往就立足于教材或读或抄,再把重点段落和课文生字新词进行听写默写,这让学生觉得机械枯燥,味同嚼蜡。

上述两种方法,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虽然终日忙忙碌碌,但学习效率、效果难如人意。

在以往的复习中,我比较习惯于分三步走:

在逐篇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类复习然后再进行综合复习。逐篇复习主要是通过对全文进行朗读,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对重点段落的理解情况,通过背诵和听写检查对字词的熟练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扼杀了学生复习的主动性,老师牵着学生走。复习过程中虽注意顾及到差生,但多数时候是对知识点的走过场,意在唤醒学生的记忆,而不是查漏补缺。

归类复习和综合性复习以做、讲解练习卷为主,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写的特别多,每到这一阶段,学生就会强烈地表现出对复习的无奈与反感,不仅书写潦草,对阅读的理解也随意而马虎。

跟很多老师一样,越复习成绩反而越差的现象在复习阶段成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这学期的复习,希望在准备上有所思考,在方法上有所改进,在效果上有所提高。

想尝试一种新的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那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出个题目考考他吗!”

第二阶段: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

第三阶段,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划定的内容可以以篇为单位,也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

这种复习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确定试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去读课文,而且要对课文的重点段落有所了解,不仅要关注自己曾经的错误,还要考虑同学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比单纯地跟着教师走复习好多了。由于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由学生掌握,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通过看、读、背、思、问、听、议、答、辩、写,调动多种感官,手脑并用,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册教材。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先把全册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可提示学生参照课本语文学习园地中的“积累运用”和练习题,同时注明各题型出现在课本的哪一页);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册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复习形式,有些内容以整册教材的形式去进行复习,如生字、多音字、诵读课文等部分基础知识及作文训练等;有些内容也以单元为整体复习,如阅读能力的训练等。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使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注意多与平行班老师交流,听取同行老师的意见建议。这也是一种令复习事半功倍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