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成儿童肥胖率攀升诱因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蔡美琴的记忆里,如今的孩子和以前大不相同,“和10年前相比,豆芽型身材的孩子大大减少,胖墩型身材的孩子越来越多。”蔡教授从事营养研究20多年,对于儿童饮食中出现的问题颇为关注,“1985年之前,我国儿童的偏瘦率大约在20%,营养不良是主要特征。但是从2000年开始,儿童肥胖率开始迅速提升,一下子从3%提到了13%。”肥胖率攀升的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原因,但饮食结构不均衡仍旧在这些问题里占据着重要地位。

爱吃肉,尤其喜欢吃猪肉;不喜欢吃鱼;不喜欢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菜……这些结论性的结果来自蔡教授近期刚结束的一项针对上海地区儿童开展的调查。“有孩子说,鱼有刺,吃起来麻烦,而且鱼肉做的菜也不如用肉做的好吃。绿叶菜的做法也比较单调,而那些带有比较强烈气味的蔬菜——比如芹菜、胡萝卜等,孩子们也不喜欢。”这一饮食结构导致的直接问题就是儿童在脂肪摄入量上大大超标,而其他来自植物和鱼类的营养素摄入严重不足。“营养不均衡容易导致各类疾病,比如贫血。目前,上海儿童患有缺铁性贫血的比例在6%左右,虽然这一数据比全国水平低,却也值得警惕。”

养育方式推动偏食发生

这项调查不仅揭示了当今上海儿童的饮食结构,也反映出了另一个问题——由祖辈抚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偏食及肥胖。

“很多年轻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偏食及肥胖问题都非常担心,但对于改变这一情况却显得力不从心。”蔡教授说,“因为工作繁忙,这些父母往往会将孩子托付给祖辈进行照顾,而祖辈们的经历让他们总是习惯于让孩子吃得更多更好,并且愿意无限制地提供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给孩子,不仅如此,祖辈还会忽略孩子发出的拒绝意向,半强迫性地让他们吃下更多的食物以确保孩子是真的不饿了。对于是否吃得太多或不科学,祖辈考虑得并不多。”

据调查,由年轻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的肥胖率明显要比由祖辈养育的孩子来得低。“这是因为年轻父母接受了更多关于科学饮食的知识,并且他们本身对于维持身形的重视度也要比祖辈来得高,所以会格外注意饮食结构的均衡性。”蔡美琴教授说。

和以往相比,当今儿童的身体素质也呈下降趋势,不管是肺活量,还是耐力、握力等平均水平都比历年数据要来得低,这也和缺少户外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家长担心孩子在外运动时跌倒受伤,因此积极采取保护措施,这本无可厚非,但过度保护反而有害。”而缺少户外运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处于生长高峰的儿童出现缺钙现象。“儿童缺钙不仅不利于骨骼发育,对牙齿等其他需要钙质的部位发育也有消极作用。大部分有助于钙质吸收的维生素D需要阳光照射才能合成,缺少户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维生素D的合成,导致人体无法吸收到足够的钙质,从而使孩子的正常生长受限。”蔡教授如此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