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现场,某教师执教《幸福是什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先由《幸福歌》导入,接着由幸福是什么为线,用不同的方式去读,然后谈谈三个青年的所作所为——他们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揭示幸福的含义,最后总结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记叙顺序,运用谈话就事论事(如文中的三个年轻人是怎样感受到幸福的、故事的神奇等等)谈及了许多。就教学本身而言,教学思路清晰,衔接紧密,加之师生配合默契,整个过程轻松自如,似乎无可挑剔。

但细细研磨之后,总觉味道不够醇厚。《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神奇的的童话故事:三个牧童在树林里疏通了一口井,智慧的女儿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福他们。十年后,他们再次在井边相遇。三个青年通过回顾自己十年间的生活经历,对幸福有了较为统一的体会。智慧女儿的再次出现,概括出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师:大家读了这篇课文,都觉得牧童懂得了幸福的含义。我们来总结一下,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生1:幸福就是自己帮助别人后感到的快乐。

生2: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文中倒数第二自然段智慧女儿的一句话)

师:很好。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请大家多读几遍,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然后小组之间交流,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师出示相关句子】

生1:过年的时候,全家人围着桌子吃团圆饭,我感觉到很幸福。

师:这样理解不算错,但这样显得未免有些狭隘,课文中似乎也没有这些内容。(教师或许没料到学生会有如此答案。事实上,农村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在他们的心目中,脉脉的温情就是幸福。)

生2:幸福要靠尽自己的义务,比如说农民种庄稼,粮食能供许多人吃。

师:真棒,你能不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3:幸福要做好事,比如说三个牧童疏通了小井。

生4:我生病躺在床上,妈妈给我削了一个苹果,我感到很幸福。当我治好了病,妈妈很高兴,我很高兴,医生也很高兴。所以我认为幸福是相互的……

师:这是你想象课文中第一个青年的感受。能读读文中的话吗?(教师的评价不够全面,感受母爱同样是一种幸福;幸福是可以影响和感染别人的)

是学生的理解太狭隘,还是教师的认识太狭隘?文中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幸福含义的句子读来也非常抽象。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确有必要,但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学生对幸福的的感受与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偏差,但这些幸福的“另解”对指导学生的行为和认知不无裨益,教师应该先加以肯定,再做出适时的引导。幸福是什么,我们有可能无法用语言描述,但每一个人都曾感受过美妙而温情的瞬间。上例中,教师带领学生硬要在书本中去“遨游”,始终缺少生活气息。为语文而语文,几乎成了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课堂是不完整的。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些许的生活经验。如果教者将“幸福是_____”的内容渗透到教学设计当中,如在导入时问问学生对幸福的理解(用具体实例说明),小结时,用“三个青年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你从哪里还感受过幸福?你现在觉得幸福是什么?”从生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终又以生活为归结和结尾,使学生在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既指引了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又很好地延伸到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为课后的学习活动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