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德育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沙坪坝区承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的实验任务。在近三个月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开展活动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必须设计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发展道德能力。因此,我们认为:

1.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是突出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孩子们在体验、探究与合作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

2.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德育课程中,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例如:《我家大团圆》一课中讲到过年。过年是每个孩子感到十分高兴和快乐的事,一说到过年,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过年可以穿新衣;过年可以得压岁钱;过年可以吃好多想吃的东西;过年是一个多么好的日子啊!

3.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小学德育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因此,在教学中用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从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4.开展活动化教学是更新德育观念的需要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