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到我校“送”了一节语文课。课罢,校长在评课时说:“华老师的素质很好,由于我校的学生基础差,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导致这节课没能发挥好。”

显而易见,校长把上课效果不尽如人意之“过”直接归于学生。这个板子不论出于什么考虑,打在学生身上都有失公平。

细细思忖“学生不配合老师”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作祟。平心而论,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配合老师”,还是“老师配合学生”,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课堂中,教师的身份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不言而喻,课堂应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师要为学生服好务。事实证明,教师执着于“教”就容易不在意学生的“学”。不在意学生的“学”,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会一再衰减,以至于不想学、厌学。从而,就有了“学生不配合老师”的声音。

鉴于此,今天我们应该“探索”的是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研究“学生、学情、学法”,而不是一味向着教材钻牛角尖,不是卖弄和兜售自己的学养和学识,更不是想方设法研究自我表演。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材、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受到启迪、熏陶。不要让教师的分析理解替代学生的自主实践,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给学生经历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

殊不知,在现代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正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师要由课堂上的主角变为首席(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语言由命令要求式变为启迪商讨式。教师的活动空间由单一的讲台活动不断深入到学生中去,教师的神态由威严变为自然,这个自然里有笑意、宽容、理解、期待、鼓励和欣赏。如果我们把“学生配合好老师”变为“老师配合好学生”,我们的课堂将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进而,教师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提高。这,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