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读法教学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为教学过程是以学生掌握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为主要目的的,学生是这个认知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必然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导”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本文拟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陈一管之见。

一、用“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本是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的,特别是一些文学作品,更有别的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吸引力。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不少老师的“钻研挖掘”,使本来颇具魅力较为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的教学,变成了一次冷冰冰的解剖,使学生得不到艺术的享受和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兴致索然。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注意用教师的“导”,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要注意激发兴趣于导读起始。在教学新教材之前,可以花一堂课时间富有情趣地给学生介绍本学期的新课本。吊起学生学习本册课本的味口。在课文新授的开端,也应注意导入新课的趣味性。譬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过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的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氢氧化铜和盐酸溶液的试管内滴入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试管内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兴趣盎然,很想知道这当中的奥秘。这时我说:“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天要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能给我们解开这个谜。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这样,学生在“心里所思,口不能言”的情况下,产生了急欲看书的念头,此时,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这种起始阶段的兴趣激发,使学者进入了亢奋的精神状态,为进入新境界蓄了势。

其次,还应注意让学生保持兴趣于导读全过程。这方面谈三点:

(一)注意提问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课堂的教学中,不宜提“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学生不需深入思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轻易答对的问题,而应设计一些有思考余地的提问,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让他们各抒已见。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爱虚荣的心理特点,抓住课文里的关键语句这样提问道:“文中说‘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为什么在船上又会看见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这两位太太也许很有钱。”也有的说:“这两位太太不一定很钱。”接着,我启发说:“两人的看法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注意了‘也许’和‘不一定’等表示不肯定的推测语气词的运用。那么,哪种推测更有道理呢?大家能从课文其他地方找到根据吗?”接着全班同学都急切地翻起书来。通过找根据,大家很快理解了作品所表现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虚荣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