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游戏“谁拿走了手绢”:用一块手绢做道具,幼儿围坐在一起,选一个幼儿当“小鸟”坐在中间,并将手绢放在他面前,然后“小鸟”闭上眼睛,另一个幼儿将手绢拿走,所有的幼儿手放到背后问:“手绢、手绢、谁拿走了手绢?”“小鸟”有三次机会可以猜是谁拿走手绢的。游戏开始了,我没有提出所有的幼儿把手放在后面的要求。但“小鸟”一直没有猜出来,于是就请了文文,结果她猜对了,我们问她怎么猜出来的?她笑着说:“看见哪个小朋友把手藏在后面。”我们恍然大悟。于是,接下来“小鸟”变聪明了,也利用这个办法猜出了拿手绢的人。玩了一会,“小鸟”又猜不出来了。我仔细一看,发现有些孩子也故意把手放在后面来诱惑猜的人,而拿走手绢的小朋友更厉害,把手绢藏到背后,把手放在前面来了。这样一来,难度大大增加,“小鸟”一一惨败下来,一时间大家都不愿再当“小鸟”了。于是,我自告奋勇当了“鸟妈妈”来猜,第一次猜的时候,我故意猜错了。到第二次时一次过关,孩子们激动极了,文文、小宇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表扬我真厉害!我“偷偷”的告诉了他们我猜到的小秘密(看小朋友的表情),鼓励他们再猜。结果,他们果然很聪明地猜对了,然后我再鼓动他们把秘密再传给其他小朋友,这样游戏又进入了一个高潮。

分析和反思

1、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可以用多种方法介入游戏。在这个案例中,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有了变通性和灵活性。他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当同伴获得成功后自动增加难度,刺激着同伴,让他们需要进一步动脑筋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时,我紧紧抓住孩子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建议、欣赏与鼓励;当出现难度时,孩子们觉得难以获得成功时,我又作为孩子们的玩伴参与到游戏中去,让孩子一起为我的成功激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游戏的欲望。

2、在游戏前对游戏仔细斟酌是必要的。本来,在游戏过程中有一个“所有的孩子把手放在背后”的要求,但是我考虑到对中班孩子来说,也许难度大了点,也许孩子会因为不容易获得成功而放弃。结果证明我的调整是正确的,因为我没有提出这个要求,能猜出的孩子也不多。所以说,我们千万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也许就是成功的关键,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