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月亮,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和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课文,培养语感。注重文章体裁,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教学背景

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并对学习古诗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鸟鸣涧》这首诗浅显易懂,学生通过预习和初读,就能初知古诗的大意。但王维的山水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为了让学生能走进画面,因此,教学前,让学生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了解诗人生平,知道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学习这首诗时,还要让学生学得深入,并能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背景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鸣”。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读通句子。

2、学习吟诵诗歌,读出诗的节奏。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味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吟诵诗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观察、谈话、讲授、演示、自主探讨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兴趣

你能说出哪些唐朝诗人的名字?今天,我们就锁定一位诗人(ppt)王维,来进一步了解他以及他的诗。今天我们一说到唐诗,马上就会想到李白、杜甫,王维和李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其实在那个时代,王维的名气跟李白一样大。王维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他的(ppt)诗、书、画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他的山水诗。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写了很多人一辈子头悬梁锥刺股都不可能达到的境界是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能背诵吗?

宋代的文学巨匠苏东坡, 称赞王维的画(出示王维的画作)是画中有诗,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藏着图画的诗。题目叫做——?《鸟鸣涧》。(齐读课题)看看“涧”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涧是指哪儿的流水呢?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的细流还是汹涌的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齐读)

师:猜猜这鸟鸣涧可能是因什么而得名的呢?

(开课时,我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导入,学生能很快的进入饱满的学习状态。接下来关于“涧”的理解,层层递进,使学生更为生动形象、更为透彻地理解了课题。)

二、初读,扫清障碍

1、接下来咱们就走进这首诗中去,翻开语文书,看到第12页,捧起书自由朗读课文3-4遍,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指名从字音、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节奏。

(初读环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字音方面的纠正及初步的节奏把握,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 再读,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了这么几遍后,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天之中什么时候的景色吗?为什么?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有不同的意见吗?从哪知道的?老师补充四季桂的知识。

2、在这如画的诗里都有哪些景物呢?默读古诗,边读边用三角形把它们标出来。生自学。

3、指名汇报,老师板书。

4、那这些景物又各有什么特点呢?再读古诗, 找出相应的词语来。

5、指名汇报并板书。

6、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给你怎样的感觉?诗中用一个字告诉了我们。教师板书:春夜:静。

(通过几次自读及几个问题的叠加追问,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汇报梳理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为下面的品读理解打下基础。)

四、品读,感受意境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静静的山村之夜吧。Ppt。

(一)、学习1、2行。

1、指名读前两行。理 解 “闲” ,想想,诗中的人怎么样?怎样才叫闲呢?由闲想到了哪些词?想像:诗人正在悠闲的干什么?他的脸上会带着怎样的表情?

2、指导学生读好“闲”字。

3、想想闲的感觉,把“闲”放回句子中去,齐读第一行。

4、在这寂静的夜空中,飘来阵阵幽香,是什么落了?见过桂花吗?它的花朵有多大?(ppt)这就是桂花的花瓣,小得就跟米粒一样。

5、想想这样小的花朵会怎样落下来?指导学生读出“落”的轻柔。

6、把落字放回诗句中,指名读,评价。女生读。全班齐读。

7、悄然而至的暮色静静地笼罩着春山,这时的春山是怎么样?空是什么意思?到了晚上呢?鸟鸣涧可是一处风景名胜,这山里不是有花有树有草吗?为什么会空呢?

能从这个句子中找到答案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此刻的静吗?指名读,评价。

感情朗读:暮色遮住了白日山谷里的生机勃勃、鸟语花香。放眼望去,不见了葱绿,不见了桃红,不见了鹅黄……这幽静的山林里,好像一切都隐形了一样。所以诗人才感觉—

8、是啊,正因为暗得不见其形,静得不闻其声,所以诗人才能在闲庭信步时,感觉桂花簌簌飘落,才能感觉春山空空荡荡,齐读前两行。

一个落字,一个空字,给我们带来一个多么恬静美好的夜晚啊。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帮助孩子们更为具象地理解词语,了解故事背后的画面。在由文字到画面,再由画面到文字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来。)

(二)、学习3、4行。

1、出示3、4行。指名读。理解惊字。

鸟儿被什么惊吓到了?为什么鸟儿会被惊吓呢?突然出现的月亮显得怎么样?

月亮很亮,诗中并没有写出来,可你们把它读出来了,只有会读书,会体会的孩子才能破译王维藏在诗中的密码。

惊字还可以怎么理解?小结:同一个惊字,有多种理解,而且每一种解释都合情合理,这也是古人用字的本事,用字的精妙啊。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2、惊醒的鸟儿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时鸣” 。

师范读3、4行,生闭眼听,边听边想: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多么灵动的画面啊。板书:动。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质疑 :

明明写春夜静,怎么写鸟惊鸟鸣呢?学生交流,汇报。

诗人用鸟惊鸟鸣来反衬夜的静,这叫“以动衬静”。王籍的诗句 “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这个意思。王维太高明了,他用声音反衬出了夜的宁静,而宁静的月夜也因为有鸟儿的悠悠啼鸣而显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5、拓展训练:试着说出声音的静来。

教室里静悄悄的,---------

夜晚的山林宁静优美,你听,---------------

学生交流。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对画面有一个更为感性的认识,我通过由字到句的方法,抓住“惊、鸣”两字,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元化理解,学生的回答很精彩。王崧舟在解读朱光潜的“诗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这句话时,谈到“解诗要在一个字,那就是‘见’,实际上这个‘见’就是‘现’的意思。就是呈现,把诗所描绘的意象呈现在你的心中,然后是以情悟情,以心契心。”因而,我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范读,引导学生闭眼展开想象,走进文字背后的画面,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诵读为桥梁,诵读促思,诵读促悟,解读其中的诗情画意。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通过板书质疑,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不着痕迹,培养了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

五、诵读,升华意境

1、此刻的鸟鸣涧就是这样的宁静优美,配乐齐读。

2、出示画面,教师讲解:桂花轻落、月光皎洁、清风徐来、鸟鸣悠悠,涧水潺潺,诗人漫步林间,流连忘返,多么恬静、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让我们把这份诗情画意定格在心里,看着板书,试着背背这首诗吧。

3、后人高度评价这首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是说读诗的人也会沉下心来,忘却一切杂念,徜徉在春山的静谧之中。

介绍背景资料:这跟他当时的生活背景有关。他生活在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盛唐的时代,他半官半隐,淡泊名利,此时正隐居在蓝田辋川,那儿景色宜人,风景秀丽,他怡然自得。所以他心静。心静,夜静,才能感受到桂花轻轻飘落,鸟儿悠悠鸣唱。因此,他眼中的景物都融进了他自己的感受。

4、拓展练习:

鸟儿在枝头唱着玩转动听的歌,开心时,你会觉得小鸟在-------如果被妈妈批评了一顿,你会觉得小鸟在-------

雨点敲打在玻璃窗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如果家里有喜庆的事,你会觉得那声音-----如果此刻你正面对一道难题,冥思苦想却又无从下手时,你会觉得--------

心情不一样,景物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一样的春景,一样有花有鸟,杜甫在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照译文,看看这花这鸟,融进了诗人怎样的情?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融情。板书:景中融情。

5、因为王维的心中一片宁静,所以诗中的一景一物都流淌着一种静静的美,让诗句在我们的心底静静地流淌吧。配乐齐读。

(古诗的学习应结合诗人的背景来加深理解,此处更为系统地梳理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对诗人及诗人的情感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了解,因而,诵读时,通过画面的展示、通过诗化的语言,学生自由的徜徉在文本之间,学生的语调、节奏等也如行云流水般使人沉醉。)

六、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大诗人王维神奇的笔触、清新的语言,感受了鸟鸣涧的宁静、甜美、宜人。大自然多美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下心来,用你们发现的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吧。

(总结时,通过回味王维的经典之作,既拓展了文本的深度和宽度,又让学生对王维的风格及内心观照有了更深的印象。)

板书设计

 人闲

 花落

 山空 春夜 静

 鸟鸣涧 月出

 鸟惊、鸣 动 以动衬静

 涧流 景中融情

教学反思

《鸟鸣涧》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名作之一。这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悠远。整首诗一花落、月出、鸟惊等动态的景物,映衬了春山的空寂、春涧的幽静。一个“静”字统领全诗。作者以动衬静,把人带入优美深邃的想象之中。

上完这节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慨良多。上课时,我没想到孩子们会在初读时提出景物还有人,我先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人是不是一种景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眼看讨论没有结果,我灵机一动,想起诗人卞之琳的一句诗: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于是我便告诉孩子这句诗,并告诉他们:此刻诗中的人其实也是诗中的一景了。巧妙的化解了孩子们的争执。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诗中有画,走进诗句背后藏着的画面,走进诗人宁静的内心世界,我注重让学生探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如:闲、落、空、惊、时鸣等,多角度地钻研文本,展开想象,在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异彩纷呈,很多想法让我惊喜不已。如:关于“惊”字的理解,就有惊吓、惊恐、惊讶、惊奇、惊叹等,每种理解孩子们都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这些理解更好地帮助他们深入文本。

因为本文是古诗,所以诵读非常重要。王崧舟在解读朱光潜的“诗实际上是不可解的。”这句话时,谈到“解诗要在一个字,那就是‘见’,实际上这个‘见’就是‘现’的意思。就是呈现,把诗所描绘的意象呈现在你的心中,然后是以情悟情,以心契心。”因而,我以诵读为桥梁,解读文中的诗情画意。在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诗中的意境之外,我在指导朗读的环节中,通过诗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吟诵的训练,孩子们在吟诵中除了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激起他们的热爱之外,还让他们在吟诵中将自己的感受、看到的画面一并融入到诗中悠远的意境里,让朗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一定的深度。

上完课后,自己感觉很多地方还留有遗憾。比如:处理“桂花落”一处时,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下文的“静”字进行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感觉自己虽然提到了“暗得不见其形,静得不闻其声”,但还不够深入。其次,就是板书设计,因为静字统领全篇,我在设计板书时,将静字列在了景物及其特点之后,但在讲到动时,总觉得动字不好安排,板书设计还值得商榷。

教学评价

思维之花尽情地绽放

----评《鸟鸣涧》

《鸟鸣涧》是王维的一首名诗。在执教这一首诗时,杨芳老师对文本解读之精准,设计之精巧,过程之真实,语言之动情令我们折服。她针对小年级学生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诗意,读出画面,体味诗中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对大自然的喜爱,懂得本诗以动衬静、景中融情的写作特色,并学会用声音来表达“静”。特别是杨老师那春风般的谆谆善导,拂过了每一位孩子的心田,让他们的思维之花尽情地绽放。

在杨老师那淡淡的,轻轻的,柔柔的,极富诗意,又似春风般的语言中,诗中的那份“静”如泉水悠悠地流淌在在座的每一位孩子和听课老师的心间,大家陶醉了……

杨老师在组上经常与我们一起交流,她的一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每一堂课,我们该给孩子留下些什么?是啊,课堂是孩子们的,作为执教者,作为孩子们的引路人,我们在陪伴孩子学习的征程上,该留下些什么呢?我想,费老师就是本着这样的宗旨,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一课,我相信,有杨老师这只领头雁的引领,我们分部的老师能在她的《鸟鸣涧》里找到答案,能飞得更高更远,共享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