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故又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其临床特征为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体重下降或伴有多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继之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逐渐出出消瘦,病久者皮肤干燥、苍白,烦燥不安,肌肉松驰,身高也低于正常。按轻重可分三度:Ⅰ度为轻型,Ⅱ、Ⅲ度为重型。

    Ⅰ度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正常。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0.8厘米~0.4厘米,皮肤干燥,身高不影响。

    Ⅱ度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张力减弱,肌肉松驰,体重重低于正常25%~40%,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厘米,皮肤苍白、干燥,毛发无光泽,身高较正常减低。

    Ⅲ度营养不良:精神萎糜,嗜睡与烦躁不安交替出现,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体重低于正常40%以上,腹壁皮下脂肪消失,额部出现皱纹,呈老人样面容。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毛发干枯,身高明显低于正常,常有低体温、脉搏缓慢、食欲不振、便秘、严重者可因血清蛋白清降低而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二)治疗:

    1.一般疗法:根据消化功能逐渐增加食物,尽可能补充动物蛋白和维生素,设法增进食欲,尽量争取母乳喂养。做好皮肤、口腔清洁卫生,每周测体重1次~2次,每月测身长1次。

    2.病因治疗:应查明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迅速改进喂养方法。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菌痢必须控制感染,调整饮食,加强营养。有肠道寄生虫者在病情许可时进行驱虫。针对发病病因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治疗。

    3.对症治疗:为促进消化,改善代谢给予多种酶(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重型营养不良,也可选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高营养液静脉济射。中医称营养不良为疳证,属脾胃疾病,常用健脾养胃,消食导滞,补气益血等方法治疗。

    4.饮食疗法:轻型:以乳类喂养最好,给母乳外可采用牛乳、奶粉。在基本维持原膳食的基础上,较早添加含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重型:母乳喂养开始应以患儿食欲为准,何时想吃奶即何时喂,不予限制。

    (三)预防与保健

    (1)合理喂养,大力提联倡母乳喂养,自孕期即应做好准备。尤其是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更为重要。对母乳不足及无母乳者,应及时采用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并尽量用牛、羊乳或奶粉喂哺婴儿,及时添加辅食,尤其注意优质蛋白质。

    (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及锻炼身体,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少食零食的饮食习惯,可使小儿食欲旺盛,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3)及早纠正先天畸形,对患有唇裂,腭裂及幽门狭窄等先天畸形应及早治疗,以保证正常摄食及消化吸收。

    (4)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按时完成传染病的预防接种,注意环境卫生及饮食卫生,防止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及肠道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