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经典老课到底怎样上?我想结合该案例,从常识性知识教学和概念教学两个维度谈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愿得到同仁的些许共鸣。

常识性知识的教学要依托经验和基础,需要记忆和模仿,倡导课前积累和课后延伸。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有所接触的,有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人兴趣、课外阅读、课前积累与家庭背景的不同,他们对于年、月、日知识的了解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给大班教学带来一些不利。首先,胡老师关注了这一点,让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整理信息。这样既把学生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充分一些,彼此的差异缩小一点。胡老师情景导入后,直接以“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预设的内容都较好地呈现了出来,实践证明,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年、月、日等生活常识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存在是比较零乱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补充呈现,识记利用,就让学生错过一次能力提升的机会。但胡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不同的年历表,通过梳理素材、问题引领、比较发现和媒体展示的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体验,积累经验。再借助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的手段和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记忆大月与小月和模范记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的能力。

再次,胡老师在教学这一常识性知识时,还让学生课前自制或在家长的协助下制作年历卡,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自学获得的知识通过制年历卡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的教学既为课堂学习提供了直观材料,又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让老师也难以答复的问题,胡老师把它延伸到课后,让学生查百科全书,表现了较强的教学机智。

概念课的教学一般模式是引入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和深化概念这几个步骤。

这节课并非是一个单独概念,作为计量时间的单位,应该和“世纪、季度、周、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同属计量时间的单位这一系统。这一概念教学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年、月、日”的教学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一般性。胡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首先、基于学生,引入概念。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的能力,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胡老师让学生带来自制的年历卡,教学时让学生借助手中的直观学具——年历卡整理、归纳出有效的信息,通过合作学习完善收集的信息。

第二、巧用“两表”,理解概念。胡老师用第一张表解决了大小月具体在哪几个月的问题,并验证了所有年份的大小月都是这几个月,还通过此表教学了根据2月的天数判断平年与闰年的方法;用第二张表展示了1993年到2004年二月的天数,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四年一闰的规律让学生通过算来教学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第三、建构知识,形成概念。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有其特点: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胡老师这节课非常注重用师生的小结整理认知网络,并通过有条理的板书来进行构建,让学生最大程度形成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