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简介: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在幼儿时期不常见,青年期发病者较多,近年来由于内窥镜在临床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小儿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新生儿和年长儿多见。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多为应激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小儿时期平均发病率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约多3~5倍。男孩较女孩为多,据一般统计约为2:1。据报道成人病例的21%~50%开始于儿童期。1.6%开始于4岁以前。

部位:腹部

科室:小儿科

症状:小肠内的低pH、食物在胃的通过障碍、溃疡龛影、小肠内的低pH、食物在胃的通过障碍、溃疡龛影、消化性溃疡、肠粘膜有坏死溃疡、胃肠道出血、腹痛伴休克、呕吐咖啡样物、慢性溃疡 生长滞缓

检查项目:胃钡餐造影、胃超声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钡餐造影、胃超声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特里布累氏试验、血清铁(Fe)、胃液尿素测定

相关疾病: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儿血友病、急性胃肠炎

小儿消化性溃疡原因:

一、发病原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繁多,有遗传、精神、环境、饮食、吸烟、内分泌等因素,迄今尚无定论,发病机制多倾向于攻击因素 -防御因素失衡学说。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分泌黏液,良好的血液运输、旺盛的细胞更新能力及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等防御因素处于优势,或与盐酸、胃蛋白酶、Hp 等攻击因素保持平衡;一旦攻击因素增强和(或)防御因素削弱则可形成溃疡。目前认为,在上述因素中,两大环境因素对大多数溃疡患者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司匹林(ASA)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可以说家族性溃疡病的发生原因除与遗传有关外,亦与幽门螺杆菌在家族成员中的交叉感染有关。

1.致消化性溃疡的有害因素

消化性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是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1)胃酸: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疡”的名言,现在仍然正确。胃酸是由胃黏膜的壁细胞分泌,壁细胞上有3种受体即乙酰胆碱受体、胃泌素受体及组胺受体。这三种受体在接受相应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及组胺的刺激后产生泌酸效应。迷走神经活动亦与胃酸分泌有关。

①壁细胞泌酸过程可分3步

A.组胺,胆碱能递质或胃泌素与细胞底一边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B.经第二信息(AMP,Ca2 )介导,使刺激信号由细胞内向细胞顶端膜传递。

C.在刺激下,使H -K -ATP酶移至分泌性微管,将H 从胞浆泵向胃腔,生成胃酸。一般情况下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除单独地促进胃酸分泌外,还有协同作用。

②正常人平均每天胃液分泌量1000~1500ml,盐酸40mmol/L;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病人每天胃液分泌量1500~2000ml,盐酸40~80mmol/L;而胃溃疡(gaseric ulcer,GU)病人每天胃液分泌量及盐酸多在正常范围。胃酸分泌随着年龄改变而变化,小儿出生时胃液呈碱性,24~48h游离酸分泌达高峰,此认为与来自母体的胃泌素通过胎盘有直接关系,2天后母体胃泌素减少,胃酸降低。10天以后上升,1~4岁持续低水平,4岁以后渐升高。所以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就可发生急性胃溃疡、胃穿孔。由于胃酸分泌随年龄增加,年长儿消化性溃疡较婴儿多。

③胃酸增高的原因

A.壁细胞数量增加:正常男性为1.09×109,女性为0.82×109。而DU为1.8×109(增加1倍多),GU为0.8×109 (接近正常)。

B.促胃泌素:人促胃泌素G17(胃窦部最高)或G34(十二指肠最高),DU病人促胃泌素无增加。有人提出DU病人胃酸分泌增高可能与壁细胞对胃泌素刺激敏感有关。Isenberg和Grossman,曾给DU及非溃疡(NUD)病人注射8个不同剂量的促胃泌素,结果达到最大胃酸分泌量(MAO)时,促胃液素半数有效量NDU的均值为148.2±30.3,DU为60.5±9.6,说明DU病人酸分泌过高是壁细胞对促胃液素敏感所致。

C.驱动胃酸分泌增加的其他因素:神经、内分泌、旁分泌等因素可影响胃酸分泌增加,消化性溃疡患者基础胃酸分泌量分泌的紧张度增加,敏感性也增加。

(2)胃蛋白酶:胃壁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按照免疫化学分型,分为蛋白酶原Ⅰ(PGⅠ)和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存在5种亚型,分布于胃体主细胞,PGⅡ存在于胃体及胃窦。应用放免法可在30%~50%DU患者血中测出PGⅠ升高,

当达到130μg/L,其致DU的危险较正常人增高3倍。PGⅡ升高时致GU危险性增高3倍。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与胃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胃酸pH 1.8~2.5时胃蛋白酶活性达到最佳状态,当pH>4时胃蛋白酶失去活性,不起消化作用。故消化作用必须有足够的酸,使pH达到3以下才能激活胃蛋白酶,胃酸与胃蛋白酶共同作用产生溃疡,但胃酸是主要因素。小儿出生时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极微,以后缓慢增加,至青春期达到成人水平。

(3)胆汁酸盐:胆汁与胃溃疡的关系早有报道。在胃窦或十二指肠发生动力紊乱时,胆汁反胃,引起胃黏膜损伤,特别是胆汁和胰液在十二指肠互相混合生成溶血卵磷脂,后者破坏胃黏膜屏障,使氢离子反向弥散而损害胃黏膜。现认为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是由胆汁酸(胆盐)所致。胆盐有增加胃内氢离子的反向弥散和降低黏膜电位差的作用,与胃内的酸性环境和胆汁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动物实验表明氢离子反向弥散在胆汁高浓度和pH=2的条件下,反应最显着,低浓度和 pH=8的条件下反应轻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