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4月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教授获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兴奋点在于这是该奖项60年来第一次授予中国作家。国内媒体报道多聚焦于获奖人曹文轩教授本人,对安徒生奖的介绍却颇为简短。安徒生奖,是1956年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设立的、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中国读者对这个奖并不熟悉:早在曹文轩教授获奖之前,国内的安徽少儿出版社已经花大力气引进了该奖获奖作品;然而从豆瓣阅读统计上来看,读过的人寥寥可数。这实在是极大的憾事。这些最优秀的、最经得起时间洗礼的、最能跨越文化鸿沟、最值得十几岁孩子阅读的作品怎么能被埋没?

一、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给妈妈找男朋友》

1984年安徒生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

奥地利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1984年安徒生奖得主。她生于1936年,是奥地利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她擅长描写孩子(特别是敏感的小女孩)在成长中所面临的不大不小的困境:家庭的破裂与重组、成年人简单粗暴的教育、心事不被理解的苦闷与孤独。她的独特之处在于从不将这些故事导向悲情,相反,以天才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淡化伤痛,启迪思考。

《给妈妈找男朋友》中,六年级的小女孩苏儿父母分居了,她和姐姐不得不随妈妈回娘家。可是外祖母家显然并非理想的家庭环境——外祖母专制,外姨祖母俗气,未婚的小姨和分居中的妈妈心情不佳。在每天被唠叨、被误解的苦闷中,小姑娘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里都是女人,“女人堆里是非多”,必须要有个男人住进来;而家里5个女人中最有可能马上找到男人的是妈妈。所以,要给妈妈找个男朋友!这样做的话,“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更理性,充满更多的笑语和友爱”。

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苏儿开始认真策划这件事。她锁定了一个理想对象:自己的德语老师——他因为有一头红发而被称为“烈火萨拉曼德尔”。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撮合他和妈妈呢?

一道天才之光闪过苏儿的脑海。她曾经听爸爸和生意伙伴说起“植入潜意识的广告”,就是把一款卖不出去的椅子植入到他们公司所做的每一款广告中,因为“一把椅子,既然隔三岔五就能见到它的样子,肯定是一把很不错的椅子”;那么,有了!她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做广告!把妈妈的形象植入烈火萨拉曼德尔的潜意识中!

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妙趣横生。小姑娘开始认真做德语作业,但她的作业全都做成这样

烈火萨拉曼德尔要求他们写一篇以森林为话题的小作文,她这样写——

昨天,我和妈妈待在森林里。我的妈妈非常漂亮,待人亲切。她的头发是淡黄色的,胖得也恰到好处。她有一口洁白而美观的牙齿,很少补牙,医生说在她那个年龄段可难得一见。我的妈妈还非常的聪明,非常友善。她在服装店里上班,她有一个责任重大的工作岗位。森林里非常漂亮!

这样的“植入潜意识的广告”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烈火萨拉曼德尔对苏儿开始格外关爱,“他常常第一个看她的作业本,聚精会神地慢慢翻阅她的作业,有时候还会抚摸一下苏儿的脑袋”。终于有一天,烈火萨拉曼德尔给家里打来电话,要求和苏儿的妈妈谈谈,并约定晚上见面。

当天晚上,苏儿从7点开始便站在家门口等待妈妈回来,谁也拉不进屋。终于,妈妈回来了,“她看上去面色苍白。苏儿吃了一惊——幸福让她变得如此苍白?妈妈拥抱着苏儿,她小声说:‘我可怜的孩子!我的亲爱的!我的好女儿!’”如此戏剧性的一幕意味着什么?计划成功了吗?

答案是:“烈火萨拉曼德尔对妈妈说,苏儿也许已经疯了。他说,苏儿患有一种可怕的心理障碍,她有神经官能症或者更糟糕的疾病。他让苏儿的妈妈看了苏儿的作业本。他还说:如果不尽快采取治疗措施的话,她就彻底没救了!”

如此大的一个包袱甩出来,实在令读者捧腹。

然而,我们坚强的苏儿小姑娘没有就此灰心,只是跑去跟邻居小男孩诉苦。小男孩启发她:“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爸爸呢?”她眼前一亮,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开始酝酿一个更大的“给妈妈找男朋友”计划⋯⋯

不难发现,涅斯特林格的作品试图鼓励困境中的孩子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学会平静地审视自己的处境,用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让生活更美好、更理性。

正如她在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时所说的:“当时我写作的秘诀很简单,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得不到构建乌托邦理想国的任何鼓励,我们必须要给他们温暖,告诉他们世界将会变得如何美丽、快乐、公平、仁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憧憬更加美好的世界,而这种期待会激励着他们去思考该为构建理想世界做些什么。”

二、勒内·吉约《大象的主人》

勒内·吉约的作品《大象的主人》

在名篇《故乡》中,鲁迅先生曾经这样描述农家少年闰土给迅哥儿带来的震撼:“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孩子,又岂止迅哥儿呢!今天的孩子们对于宇宙、世界、大地、人类、人类情感的了解,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 1964年安徒生奖获奖者、法国作家勒内·吉约的作品,能够极大地开拓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给他们带来有如天地初开般的心灵震撼。

勒内·吉约生于1900年,23岁从法国波尔多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前往非洲塞内加尔的首都做了一名数学教师,一教就是15年。因为当时那个地区只有一所学校,所以当今几乎所有塞内加尔的卓越人物,包括总统桑格尔,都曾是他的学生。二战期间他进入军队服役,1946年,他又返回塞内加尔,在那里开始从事儿童作品写作。

《大象的主人》讲述了14岁的法国孩子让·吕克在非洲的一段难忘成长经历。他来到非洲巴卡利山谷投奔经营种植园的父亲,并在那里的一所土著学校上学。整个学校只有一名来自法国的老师,两个白人学生,其余的都是当地土著洛比男孩。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同学每天来校时,都要在庭院中高大的芒果树下停一停,把各自的武器挂在树上。是的,武器。因为“洛比人从来不会不带武器出行,哪怕是去离家不到二十步的地方。人们习惯在进入村庄或土屋之前卸下武器,空着两手,以示善意”。这棵挂满武器的芒果树,“树叶如漆过般闪闪发光,树干微微发红色,宽大的树冠在龟裂的红土地上投下绿荫,这是一棵和平之树”。

在这个土著学校,让·吕克发现自己的同桌弗法纳一直没有来上课。听老师和父亲谈起,弗法纳是一个聪明、勇敢、英俊、学业优秀的孩子,然而家境极差,为了偿还价值两头牛的债务,他被父亲抵押给铁匠做两年苦工。不知为何,让·吕克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同桌充满好奇,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决定悄悄地在夜里翻山越岭去找弗法纳。

那一夜,3个孩子在胆战心惊、极为辛苦的长途跋涉后,见到了弗法纳

跟平常一样,今夜,他仍然独自一人看管火炉。他唱的据说是一首能蛊惑火焰的单调旋律,他得一刻不停地唱到天亮。有时,音调急转,变成尖厉的高音,仿佛是要激起火焰的愤怒;而下一刻,旋律重新变得平缓,高炉里的火苗又像沉睡的野兽一样,发出呼噜声。

我们不敢靠近,只是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像不小心闯进奇幻世界的孩子一样,生怕惊动这个属于神灵的世界⋯⋯

⋯⋯他不能说话,也不能中断那令人疲乏的弹唱。这个被父亲送来做抵押的男孩,得坚守岗位,用歌声确保熊熊火势,直到天亮。

这是在欧洲牧场长大的白人男孩从未见过的惊人场景,一段极为珍贵的友谊就此萌芽。

不用说孩子,这是一本成年人看了开头,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下去的书。而实际上,勒内·吉约所有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引人入胜,撼人心魄。在阅读中,小读者会觉得自己与那块遥远得有如在天边的土地有了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更开始思考人与动物之间、不同种族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法国学者拉乌尔·杜波依斯曾这样写道:“吉约笔下的孩子都喜欢冒险,有情有义⋯⋯书中反映的友谊教会我们相信人类、相信未来、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此外,作品中的人物从未有过一丝种族主义意识,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摆脱了民族、种族的限制,一直按照环境和道德原则去生活。”

三、尤里·奥莱夫《鸟儿街上的岛屿》

一个孩子所能遭遇到的最坏的事情是什么?

无疑是战争和杀戮。

尤里·奥莱夫1931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他的父亲是一名犹太医生。二战刚开始,父亲就被送到了俄罗斯战场,直到1954年才与他重逢。二战前期,奥莱夫一直与母亲、弟弟住在一起。后来母亲不幸被纳粹分子杀害,兄弟俩就由一个阿姨来照顾。他们逃出了华沙犹太区,躲进了一户波兰人家,但不幸被人出卖。二战的最后几年,兄弟俩是在贝尔森集中营度过的。

一位在童年时期被迫与父母分离,饱受饥饿、孤独、恐惧折磨的作家,会如何在小说中再现那段经历?他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伤痛、又将告诉小读者什么?

《鸟儿街上的岛屿》中,主人公、12岁的犹太男孩阿莱克斯的经历几乎就是奥莱夫童年经历的再现:母亲被纳粹抓走,父亲被迫与自己分开;自己为逃避纳粹迫害,不得不躲进一栋废弃房子(鸟儿街78号)的地洞中等待父亲;为防止被人出卖,不能与任何人来往;被发现的危险无处不在,重见天日的希望却极为渺茫。

怎么办?

阿莱克斯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然后开始了他令成年人都惊叹不已的生活。

首先,他冒险回家,去接了自己的宠物鼠阿雪!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不回去阿雪会饿死; 接着,他在自己熟悉的、不熟悉的地方四处寻找食物进行储备,他甚至还找到了儿童图书;然后,他将自己的藏身之处由地洞搬到顶楼——那里视野开阔却极为安全;再然后,他救下了两个反抗纳粹的战士,击毙了一名德国士兵,并冒险前往一墙之隔的波兰人居住区请医生医治其中一个战士。

大结局是他与父亲重逢了。而整段经历中最妙的是——他竟然还谈了一场萌萌的恋爱!

为了约会,他继续冒险前往墙那边的波兰人居住区,在那里与喜欢的小姑娘一起溜冰,度过了愉快的下午;和小姑娘用莫尔斯密码交流;即使最后不得不分开,也约定要在战争结束后的首个元旦来此相见。

成年读者大约会对此抱以怀疑:这也太主角光环了吧?真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做,早就没有命了吧?而更宽容的读者可能会莞尔一笑:这完全是小男孩自说自话的英雄情节嘛!

尤里·奥莱夫在自传体随笔《沙滩游戏》中提到,自己曾经花时间阅读了许多与战争有关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总是战无不胜。这些故事燃起了他的想象,他将自己在大屠杀中的经历看作一种冒险,而自己就是冒险小说中战无不胜的英雄。他说:“我身边被迫害的人越多,我就越坚信自己没事,我的故事定会以喜剧收场。”

越是在困境中,这种坚信的力量就越显得珍贵。如果你不相信小说中的人物会有那么幸运,那么看看奥莱夫自己的经历吧。

在被转移到另一个集中营的途中,奥莱夫被美国士兵解救下来。之后,他移民到以色列,还参了军,并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工作。1962年起他开始写作,1976年开始创作儿童文学,199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连苦难也无法磨灭的理想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吧。它的光芒点亮了这个故事,也点亮了千万小读者的心灵:一个孩子如何在饱受孤独和恐惧的折磨中,依然保留生活的乐趣?平静地坚信,勇敢地生活,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一起来看看故事中名为“最愉快的一天”中的节选吧

这天是我生命中最愉快的一天。至少,自打我开始独自生活以来,这是我最愉快的一个下午啦。我系紧丝塔莎的鞋带,帮她套上冰刀,用一把钥匙将它们拧紧。然后,她扶着我的胳膊,我递给她一把椅子,让她来到冰面上,我陪在她的身边慢慢地滑着。

⋯⋯我听见有个人说:“他们真像一对小夫妻呀!”

我们滑了整整两个小时,那是我充满无穷乐趣的两个小时⋯⋯

你是否能感受到战争与杀戮的阴霾?你是否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惶恐哀伤?不能,你能感受到的,只是小男孩像阳光一样的活力和勇气。而这光芒,是黑暗岁月中最珍贵的东西。

在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的序言中,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教授呼吁人们“越过一个世界级奖项的耀眼光芒,去关注这个奖项所内含的那些最生动的文本、最具体的写作以及最贴近我们文学体温的语言和故事”,因为——

“这些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所播撒开去的那一粒粒种子,将成为孩子们童年生命中一种重要的塑形力量。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经典阅读带给他们的,将是最开阔的思想,最宽广的想象,最丰富的文化体验以及最深厚的语言和情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