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明确指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提升到一种“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境界,这种新境界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培养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的科学精神和意识;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逐渐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学习。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我在课题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的科学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一、注重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例如:在带幼儿散步时,一位幼儿问:“老师,天都亮了,月亮姐姐怎么还没下班呢?”针对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便为幼儿上了一节关于‘太阳和月亮’的科学探索课。在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并获得了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发展。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目的。从上面可以看出,

教师在拟定活动方案时,一定要摆脱过去的课程设计从书本到儿童的静态模式,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二、 开展科学的活动方式:操作、尝试与探索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构自信、发展自我。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运用整体规划原则将教室布置为各个活动区,每个活动区都提供数量、种类充分、合适的教玩具及操作材料。例如:制作风筝,我为幼儿提供了纸、布、塑料管、竹子、线等丰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能充分的活动。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正是在教师意图蕴藏与教室环境及活动区材料中,让幼儿在刻意设计而又井然有序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发现学习,是幼儿获得成功和自信,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

三、 在科学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表达中,注重幼儿的交流与分享

《在科学与美术的整合教育》活动中,幼儿由许多次操作的机会,也有许多的作品和成果。这就要求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场所和机会。如《纲要.》所说:“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例如在“风筝制作”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材料,给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幼儿也做出了富有想象的作品,给幼儿提供交流的方式:一是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是在开放的形式下进行的,有足够的交流空间;二是自由的放飞自己的作品的过程;幼儿在放飞自己的作品中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在与别人交流中,取长补短;也促进了幼儿的交流与欣赏的能力。体现了《纲要》中为“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交流中,幼儿的作品一旦被大家所肯定,

势必使幼儿增强自信心。

四、在环境设计中,要注意教室的布置要反映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在特定环境刺激和影响下,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欲望。因此,在课室环境布置上我着重色彩的表现,力求通过鲜艳明快的色彩变化,丰富幼儿的色彩感觉和敏感性;把废旧材料创作成一幅有魅力,又有童趣的壁画,把孩子带入艺术的天地。为了使幼儿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材料,把原来的美术区位置调整扩大,并不断充实内容和材料。如各种不同颜色、大小、质地的纸及粉笔、油画棒、水彩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还提供各种手工制作的辅助材料。如石头、玻璃球、树叶、眼药水瓶滴色画、橡皮泥及各种纸张等。丰富的环境材料不仅引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又可满足他们的要求,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激发创新的潜能。另外,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自由角,这样幼儿即能主动参与又能增进彼此的交流。布置的过程要让幼儿充分参与,可以师生共同计划、布置环境,也可以由教师规划好位置后,让幼儿随活动的进展逐步把学习成果、美工作品布置上去,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五、支持和鼓励是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前奏

《纲要.》中还指出“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这充分表明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对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教师不可替代,也不可直接控制,而应给以尊重和保护。在教学中、在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要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自我尝试、小组讨论、集体分享中学习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对幼儿的发展和终生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纲要》为指导,牢固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