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生1:我觉得这幅画可以起名为春天。

生2:还可以叫乡村图。

师:说得真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来读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词的题目中间空了一格,好像是两个题目。

生:我知道,因为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预习得真全面!能告诉老师你怎么预习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

师:同学们,陈均楠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ēng,ǎ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李琪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一心一意地编织鸡笼。

师:“一心一意”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太婆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三个儿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都这么孝顺我们呀!”“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夕阳的余辉已经悄悄洒在青青的草地上,大儿子还在田里干活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消失。豆苗在淡红的晚霞下微微地点头,好象在感谢大儿子。大儿子笑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师生一起吟唱《清平乐 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