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陈琳教授主讲的《小学语文实用文的教学策略》,我知道了小学语文课所选的文章,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文章体文本,即实用文,一类为文学文本。由于文章体文本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所指稳定,语言组织和结构安排的逻辑性加强了这一意义的趋中心化、单一化,尤其在写作时有大体相同的表达形式,因此,通过学习文章体文本,揣摩作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表达效果,可以强化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训练学生习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用写作章法去进行日常阅读和写作的学习。

所以,在学习这一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正如叶老所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去理解,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的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反观我以前的实用文教学,恰恰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写了什么”,而很少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即对文本的人文性挖掘的过深,以为通过对文本主题的深挖,给学生灌输思想教育,就能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却很少教给学生怎样读、怎样写。

例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先从题目入手,板书“圆明园”三个字,然后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然后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段落自由读,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在全班交流的时候,相机请学生板书:“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海宁的安澜元、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历史文物、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接着,我话锋一转,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