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是什么?

因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同族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胎儿由父母方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侵入母体产生免疫抗体,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凝集使之破坏,而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甚至如果胆红素浓度过高,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胆红素脑病,以后影响智力,所以新生儿溶血病要及早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的分类

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婴儿是A型或B型;少数发生在母 -子为A-B,A-AB或B-A,B-AB血型。如母为AB型或婴儿为O型则均不会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因为A、B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某些植物、寄生虫及细菌中,O型母亲通常在孕前早已接触过A、B血型物质抗原的刺激,并产生了相应的抗A、抗B的IgG,故ABO血型不合约50%在第一胎即可发病。

Rh血型不合:我国大多数人为Rh阳性血型,而Rh阴性的人仅占极小的一部分,约为 0.74-15.7%。Rh抗原强弱的次序为D>E>C>c>e>d,故RhD溶血症最为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症。前者之父为Rh阳性(D/D或D/d),母为Rh阴性(d/d),胎儿为Rh阳性(D/d),母缺乏由父传给胎儿的D抗原;后者母缺乏由父传给胎儿的E抗原,而母亲及胎儿均可为Rh阳性(CDe/CDe)或阴性(Cde/Cde)。

Rh抗原仅存在于Rh猴及人的红细胞上,此抗原初次致敏约需0.5-1ml血液。致敏后首先产生的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到以后产生IgG时,胎儿已经娩出,故Rh溶血病一般不会在第一胎、又未输过血的母亲发生。由于分娩时胎儿血进入母循环的血量常可超过0.5-1ml,而且第二次致敏仅需 0.01-0.1ml血液,并很快产生大量IgG抗体,因此Rh溶血病症状随胎次增多而越来越重。很少数未输过血的母亲在怀第一胎时也发生Rh溶血病,这可能是Rh阴性的产妇母亲为Rh阳性,使产妇本人在出生时已接受了其母亲的抗原而致敏,若其首次妊娠胎儿为Rh阳性(D/d),在孕期即可使其再次致敏,很快产生抗D的IgG、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发生RhD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病的预防方法

如果有ABO血型不合的可能,准妈妈在怀孕前就要做一个“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来查一查血液里抗体的情况。要是抗体的“活性”不高,准爸妈可以安心生孩子,要是抗体的“活性”很高,则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治疗来降低。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母亲抗体的“杀伤力”。

如果已经怀上宝宝,准妈妈们要记得从16周左右开始,定期检测血液中抗体的情况,一般在四周左右一次,密切注意宝宝有否发生溶血可能。如有异常可以在孕期治疗,效果也不错。Rh血型不同的准爸妈,第一次怀孕时基本上没事,但如果有过流产或生过孩子等现象,一定要查准妈妈体内Rh抗体。若抗体阳性的“活性”很强,就不应该怀孕,否则发生死胎、新生儿严重溶血的危险性就比较大了。

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方法

新生宝宝分娩时,就要做好新生儿的抢救准备。胎儿娩出立即断脐,减少抗体进入宝宝体内。保留脐带,以备严重溶血病患儿换血用。

光照疗法: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皮肤黄疸接受光照后胆红素可分解成水溶性,从肠道、尿中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可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药物治疗:用抑制抗原反应的药物以减少继续溶血,活跃肝细胞酶系统,可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或阻止胆红素在肠道的再吸收及中药利胆退黄。

补充铁剂或输血:绝大多数溶血病的宝宝不需要换血,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新生儿溶血病常同时伴有贫血,其程度与溶血程度一致。轻度溶血者常贫血较轻,严重溶血病患儿可有较重的贫血,可根据贫血程度给予补充铁剂或输血等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