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频发为哪般?

15岁女孩坠楼自杀事件让人震惊,但如果你上网搜索“学生自杀”方面的新闻,出现在屏幕上的结果令人震惊:“合肥 22岁大三学生家中自缢身亡”、“长阳一学生25日凌晨坠楼身亡,据调查系自杀身亡”、“寒假作业没做完13岁少年开学日自杀”、“22岁大三学生 家中自缢身亡”……就在小雅坠楼前后这几天,还有不少同龄人和她一样离开了人间,可以说,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自杀事件的频繁程度令人震惊!

“你觉得生命宝贵吗?”带着这个看似“弱智”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多位中学生,尽管数十位学生几乎全部给出的都是肯定的答案,有学生对自杀的想法表示鄙视,但也有学生对自杀者表示理解。“说实在的,我们的压力太大了”,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小陈告诉记者,尽管他再过半年才上高三,但现在他所承受的压力已经让他苦不堪言,“我不算是那种不求上进的学生,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没法儿让父母满意,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时候我也想,他们选择自杀也许真是一种解脱。”令记者意外的是,多位中学生和小陈一样,认为自杀并非多么忌讳的话题,在他们眼中,如果事情发展到他们眼中“无法挽回”的地步,自杀也许是一种解决方式。

自杀全是孩子的错?

对于那些学生自杀新闻的评论,网友的评价大都集中在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和扭曲的教育制度,记者走访中,不少家长也发出了“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的感慨。然而,在石家庄四十一中心理老师梁金辉看来,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自杀事件根源是教育出了问题,其中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给孩子们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很多人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轻率,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可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难道不是教育的缺失吗?”梁金辉认为,不同于成年人自杀事件中的深思熟虑,青少年自杀事件更多是一种冲动性的情绪行为,他们对于生与死的含义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是觉得自杀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必须给孩子加强生命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对"生命宝贵"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

在心理老师眼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才是杜绝自杀事件的关键。

你知道如何拒绝孩子吗?

梁老师提醒广大父母,不要把自己一些急功近利的目标或与其他孩子的攀比都强加给孩子,给孩子设定目标时要切合实际,避免给孩子过重的负担,当然,在生活中也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是他们还是父母都不是绝对的对或错,要接受拒绝。

“不能不满足,但又不能什么都满足。”梁老师觉得在大是大非上必须对孩子保持一个毫不动摇的原则,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与孩子保持沟通,“比如什么要求可以答应,什么要求可以商量,什么要求绝对不能答应,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平时的交流中约定好,特别是这个商讨约定的过程尤其重要,孩子会在这种与家长的讨价还价中明白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跟父母商量,而不是通过极端方式去解决。”

沟通不畅易引发极端行为

“这种极端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在那些"民主型"的家庭中”,梁金辉老师告诉记者,从他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接触到的学生以及校外的孩子来看,行为偏激的孩子家庭氛围往往都有问题,亲子沟通如果顺畅,父母如果能够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孩子通常不会走向绝路,“父母如果不能做到雪中送炭,没关系,但绝对不能雪上加霜。”

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遇到过的一个案例。一个外地孩子打来电话,电话中这个孩子直接表示他想自杀,“只是出于信任告诉您一声,您也不用劝我”,感觉到直接阻拦可能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梁老师略加思考回了一句:“可以呀,不过你在做出这种选择之前是不是该听听我的意见”,梁老师的回答显然激发了他的好奇心:“老师,你真的会支持我自杀吗?”“既然你这么信任老师,会在这个时候告诉老师一声,那就说明你是信任老师的,所以老师也希望你能够把遇到的困难说出来,让老师也听一听。”几句交谈过后,这名孩子的情绪明显平静了下来。原来,他随父母外出吃饭时,因为吃呛了不小心把嘴里的饭菜喷了出来,没想到,父母却感觉他在朋友面前失礼,非让他把喷到桌子上的饭菜捡起来吃下去,尽管十分不情愿,但又不敢与父母抗争的他无奈听从了命令。然而,回家以后他越想越气,无法释怀,感觉父母对着外人没有给自己面子,而且自己的人格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正是为此,他才选择要自杀。“就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已经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所以,我并没有长篇大论,但他自己却主动表示想开了,所以,给孩子一个交流沟通的空间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