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回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

授课教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清滨小学 刘清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诱发学习动机

师:今天刘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课,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物,就在你们的书桌里,快拿出来吧!

生:(取出年历卡,马上为卡片上的哈尔滨风景吸引,继而发现了反面的年历)是日历。

师:(屏幕出示各年份年历)这些卡片上记录的都是一年中每一天的信息,所以确切地说,你们收到的是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出示:年历卡通图)就在这小小的年历卡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年历,让它把秘密告诉你。(出示课题:年历告诉你)

[提供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美丽的年历卡片做学生学习的支架,将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使年月日的知识教学与年历的文化渗透浑然一体,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理解知识的一条主线。]

二、借助年历,探究新知

1、观察年历,初步感知

师:年历究竟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快来仔细观察一下,看你能从手中的年历中发现些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生观察后交流,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2个月,31天,30天,28天等信息。

师:概括的说大家的发现都和年、月、日有关(板书),年、月、日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下面我们就从大家的这些发现开始研究,看看年历还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出示2005年年历)看,2005年有多少个月?

生:12个月。

师:你拿的是哪一年的年历,有多少个月?

生:汇报不同年份,都有12个月。

师:那我们可要祝贺那位同学了,她一下就从年历中发现了年和月之间的关系。(完成板书:一年有12个月)

2、认识大月和小月

师:这12个月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

生:31天的有1、3、5、7、8、10、12月。 30天的有4、6、9、11月。

师(随学生汇报点击课件出示)这名同学是按着从1月到12月的顺序依次观察的,这样的有序观察就不容易遗漏了。象这样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完成板书)还有一个特殊的月份是——2月,2月多少天?

生:2月有28天或29天。

[充分的观察和交流、适时的学法点拨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由静态、被动的学转变为动态、主动的学,快乐地学,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师:年历中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真不少,因为大家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所以年历很高兴把这些知识告诉了你。在这些知识中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2月的天数有的是28天,有的又有29天呢?

师:2月里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让我们听听数学小博士的介绍吧!(补充知识)听了小博士的介绍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师:对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同学们,学贵有疑,正因为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都该感谢他。

怎样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和同伴说一说。

生:在大月里,7前面的数都是单数,7后面的数都是双数。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这是大月月份中的单双数规律,祝贺你的发现。

生:还可以数拳头,介绍拳头记忆法。

师推荐介绍口诀记忆法。

[数学课应该有数学味,学生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该记住的数学规律还是要夯实。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学生质疑、讨论、交流等活动强化了大、小月知识,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用带有学习方法引领的评价语言不断地鼓励着学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方法与学习情感、态度上的进步。]

3、探究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师生游戏,教师说月份,学生判断是大月还是小月。

师:为什么说到2月,大家都不站起来?

生:因为2月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师:如果要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只要知道哪个月的天数就行?

生:2月。

师生游戏考老师,生说出年份数,师判断平年、闰年。(学生对老师快速而准确的判断感到很神奇,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要揭示的谜底上了。)

师:老师能这么快做出判断,因为我有一件秘密武器。想知道吗?

生:想。

师略带俏皮地:可老师不想告诉你。(生显得有些失望)老师不告诉你,是因为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会自己发现其中的秘密,你们能做到吗?

生自信地异口同声:能。

师:(出示1993-2004年2月历)让年历来告诉你,根据月历填表,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小组合作探究,根据2月历填表,判断哪些年份是闰年)每隔3年就有1个闰年。

生:单数的都是平年。

师:啊!多么直观的判断平年的方法啊,祝贺你!

生:4年里有一个闰年。

师:能根据你们的发现推算一下,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吗?

生:2008年,因为4年里有1个闰年,2004再加4就是2008年。

师:能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是一种宝贵的能力。2008年我国有一件大喜事——奥运会,那时,北京将张开热情的臂膀迎接四海宾朋。

既然每4年里有1个闰年,请大家猜想一下,闰年的年份和4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是4的倍数。

生:4乘一个数就等于它们。

师生通过计算机验证猜想。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正如大家的猜想一样,这些闰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老师的秘密武器正是大家刚通过年历发现并验证的这条规律。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年历中的数学规律总是这样客观存在的,做一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吧,年历一定会把这些规律告诉你。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讲,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课堂上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这个环节教师通过巧设悬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教学出发点,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年历表、月历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判断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机敏的概括、点拨中数学撩开其神秘的面纱,彰显其动人的文化本色。]

三、情境练习,巩固运用

1、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49年、1928年、2005年、2100年

师:(根据学生的判断出示答案)并结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2005年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生根据计算结果判断2100年为平年,而电脑显示的却是闰年。

师:是我们判断错了,还是电脑出了问题?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让我们通过万年历查寻一下。(打开网页验证2100年为闰年)这到底为什么呢?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补充知识:百年不闰,400年又闰。

师:同学们,年历中这样的数学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乐于发现和探究,年历就会带你走进这些奥秘。

2、淘气的故事,判断故事中信息的对错。

(1)姑妈去北京开会,要11月31日回来。

(2)弟弟1999年2月29日出生。

(3)今年7月、8月共62天。

(4)10月30日的后一天是11月1日。

师:通过大家的判断可以看出,年历告诉我们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已经牢记在心了。

[“是我们判断错了,还是电脑出了问题?”“ 年历中这样的数学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乐于发现和探究,年历就会带你走进这些奥秘。”教师巧借练习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电子万年历”的演示、验证直观而真实,拉近学生的心理认同。“小知识”的补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的练习更渗透了“无处不数学”的思想。]

四、拓展延伸

其实生活中的年历有许多种(伴着音乐,课件演示各种年历,学生们在欣赏年历过程中,不断发出欣喜、感叹的声音),这些形形色色的年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更是一座座丰厚的知识宝库,它们记载了历法,蕴涵着文化,传递着信息。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孩子吧,在今后的学习中,年历会把更多的秘密告诉你。

[整节课上,教师美丽、精彩的评价语言不断地在恰当的时机自然地流淌出来。这些语言,饱含着鼓励、渗透着方法、陶冶着情操、传递着文化。]

[课例评析]

一、神来之笔的情境,成就了课堂的整体美

“年月日”一课是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要挖掘出新意确实很难。然而,刘老师却以其敏锐的数学眼光和文化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张小小的年历卡片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较大时间单位的教学内容,创设了一个蕴含数学内容与文化内涵的“年历告诉你”这一情境,可谓神来之笔,体现了教师对数学文化深刻的理解以及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

教学中,刘老师始终以“年历”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及背景,发掘其内在规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这小小的年历卡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秘密,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年历,让它把秘密告诉你”,然后适时引导:“下面我们就从大家的这些发现开始研究,看看年历还会告诉我们些什么。”,接着及时地给以鼓励:“年历中的数学规律总是这样客观存在的,做一个留心观察的孩子吧,年历一定会把这些规律告诉你。”最后,教师又通过对各种各样年历的展示,对主题加以升华:“这些形形色色的年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更是一座座丰厚的知识宝库,它们记载了历法,蕴涵着文化,传递着信息。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孩子吧,在今后的学习中,年历会把更多的秘密告诉你。”教师充分地利用“年历”这一文化情境,将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这一情境,成就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

二、巧设悬疑,探究规律,尽展数学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刘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

在突破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时,教师巧设悬疑,说自己有一个“秘密武器”,能够很快地判断出学生手中年历是平年还是闰年,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师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其中的秘密所在,发现了“闰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这一规律,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记忆深刻。

在判断2100年是平年和闰年时,教师又设置了一个悬疑:是我们判断错了还是电脑出了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并了解了“百年不闰,400年又闰”这一拓展知识。

学生们在教师所设置的这些悬疑中,从怀疑到清晰,从迷茫到独自探究、拨开迷雾,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奥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感受着数学文化的神奇与博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尽显教育智慧,尽展数学之美。

三、整合学科知识,拓展教学资源,彰显文化美

“年月日”这节课虽然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但同时又与科学课程和历法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研究,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数学小博士”之口,引出了平年、闰年的产生以及“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一知识的天文学背景,拓展了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整合了学科间的知识,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同时教师在课的最后,又出示了许多种生活中美丽的年历,并加以渗透和引导,这些形形色色的年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更是一座座丰厚的知识宝库,它们记载了历法,蕴涵着文化,传递着信息。从学生们惊叹的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这些拓展性知识的喜爱之情,彰显了文化美。

四、及时、精彩地评价和点拨,尽显语言美

教学中刘老师通过精炼、精彩的语言不断地鼓励着学生、及时地点拨着学生、评价着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点拨和引领,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和浸润。如:“同学们,学贵有疑,正因为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所以我们都该感谢他。”“能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借助手中的材料帮助思考,是个好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正如大家的猜想一样,这些闰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这些形形色色的年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更是一座座丰厚的知识宝库,它们记载了历法,蕴涵着文化,传递着信息。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孩子吧,在今后的学习中,年历会把更多的秘密告诉你。”这样的精彩语言不时地在刘老师的课堂上自然地流淌出来。

纵观整节课,大气中兼顾细节,美丽中透着数学凝练。在刘清姝老师清新、自然、洒脱的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见理念、见价值、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她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探究发现、交流感悟,努力使年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心间,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感悟数学的深刻与美丽,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