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说过:"提出一道问题比解决一道问题更有价值。"的确,质疑就是思维的开始,通过质疑解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小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丰富,思路不够开阔,有时就不会"质",或在枝节问题上纠缠。此时,教师要担当好角色适当启疑或引导,使之"质"在点子上,"质"在关键上。现我就以微薄之力谈谈引导学生质疑的几种方法:

1.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俗话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问难,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特别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题目,有的概括内容,有的点明中心思想;有的交代时间,有的指出空间位置;有的一目了然,有的婉约含蓄,这更需质疑。如在教学《蛇与庄稼》时,课前就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蛇与庄稼的资料,让学生对蛇和庄稼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两遍,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道:(1)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一种植物,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它们之间要用一个"与"字?我觉得作者用错了。(2)人人都怕蛇,把蛇放在庄稼里,农民怎么耕种?(3)我觉得课文是并列写蛇和庄稼的……揭示课题后,学生凭借对课文题目的质疑,情绪高昂,求知欲剧增,为接下去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 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后质疑

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初步印象,这时学生思维有较强的"模糊性"。课文是学生学到知识、积累语言、形成技能、获得方法的重要凭借。而学生由于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多方面的差异,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通过初步感知,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所以,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读后的收获,提出疑问,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我问:同学们刚才自由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们弄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1)为什么说圆明圆是圆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我们国家能建起这样辉煌的皇家园林,说明我们国家当时有一定的科技实力,为什么外国人还敢入侵?(4)为什么英法联军能够这么快就进入圆明园掠夺东西,难道我们国家没有抵抗吗?为什么他们不把奇珍异宝转移……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比一个深奥。第一、二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是出乎我意料的,始料不及,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这些教师认为"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发现,尽量放手让他们去讨论、解决。当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所持否定意见,也不能在学生发言中作一个"模子"的限制,要对学生创新意识给予肯定、赞赏,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