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时,把“船帆”读成了“帆船”。该生读完,其余学生都没有发现这一误读)

师:请你再读一遍。

生:(读)

生:他把“江南隐隐约约有些船帆,趁着东南风向北岸驶来”一句中的“船帆”读成了“帆船”。

师:你听得真仔细。围绕他读错的这个词,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为什么士兵报告说“船帆”,而曹操看见的却是“帆船”呢?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一自然段,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

生:“船帆”侧重于“帆”,“帆船”侧重于“船”。

生:士兵看时,船离得很远,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船上的帆;曹操看时,他看到了带帆的船,说明船离得近了。

生:可以这样设想,曹操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他向远处看,一定没看到什么,可见东吴的船还没有出现,忽然士兵来报,也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船帆,可见东吴的船在水天相接处刚刚出现,可是等曹操定睛一看,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一队帆船,可见东吴的船速度非常快。

生:老师,我接在他后面加一句:可见东南风很急。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精彩,补充得更棒!这可是赤壁之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吴一方很好地利用了“天时”——东南风。

生(开始读错的):老师,我不会再把“船帆”读成“帆船”了。

生:我认为朗读这一段语速要快些。

师:很好。我们来体会一下,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学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点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的“意外”似乎很常见,仅仅是将“船帆”读成了“帆船”。面对这样看似普通的错误,教师却发现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并牢牢抓住。先是让读错的那位学生再读,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误读之处,然后设问:为什么同一样事物,士兵称“船帆”,曹操却称“帆船”呢?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学生的发言看,他们在“船帆”与“帆船”的探究中,凭借课文提供的信息,凭借课文的故事背景,生成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如“可见东吴的船速度非常快”“可见东南风很急”。教师敏锐地发现学生“误读”的价值,及时捕捉,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教学因意外细节的捕捉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