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人是社会成员,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人。人必须有关爱情感,人只有相互关爱才能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创造人类的幸福。当今的幼儿乃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他们更应具有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等的积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创造社会。

从当今幼儿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姐妹的横向关系。对于幼儿来说,缺乏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再加上“四二一”综合症及部分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不足,以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幼儿的负面影响,致使许多幼儿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一些不良情绪情感。如:接受他人关心多,主动关爱他人少;不懂得珍惜物品;在同伴交往中自私、不合群、缺乏交往、合作能力,关爱、同情、助人为乐的情感。

由于目前存在的问题,开展关爱教育是必要的。

二、理论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他还说过:“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可见幼儿期是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3—6岁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感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情感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规程》第25条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

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而语言活动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净化心灵、扩大交往范围,是形成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是与幼儿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活动。语言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听、说、读、写的多种教育模式,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听到他们喜欢的故事、诗歌、散文等问文学作品,可以阅读各种图书、图片,可以参与多种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等等。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就是利用语言活动的多种教育模式、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等有利因素,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帮助幼儿将良好情感内化,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过程与途径

(一) 、欣赏文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欣赏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听故事、散文、诗歌,观看木偶剧、动画片等。这些活动都是幼儿喜欢参与、积极性较高的活动。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是,幼儿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节的情境中去,比较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在实验的初期,我从让幼儿体验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入手,依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选择或创编了与关爱他人相关的故事、诗歌、木偶剧等教材。如故事《大象的朋友》、《小熊请客》、《天蓝色的种子》、《过河》、《小泥人》等,木偶剧有《小熊让路》、《送你一把伞》、《好事情》、《热心的小鸭子》等,诗歌有《让座》、《不知道》、《对不起,没关系》等。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例如:讲述故事《小熊让路》后,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喜欢小熊了?”然后结合我班特点又问:“我们班的盥洗室地方比较小,并且只有三个水龙头。可我们班有三十多名小朋友,大家洗手时应该怎样做?是争?是让?”大家都选择了让。从此以后,班中不但洗手、走路会谦让,做其他的事时争抢的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