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阅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自己上学迟到过吗?当犯了这样的错误时,你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你的?现在你改正过来了吗?

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重点检查字音。同位互相进行评价。

2.汇报读书情况。教师对易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指导。

3.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①主要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

教师注意评价: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发现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父亲是否爱我?……)

5.评价,并引导归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和父亲之间的一个小故事。)

三、细读探究,解疑品读

1.细读解疑。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做些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要求组长组织学习,并做好记录,推选出发言代表。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理解、讨论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随机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交流时,教师注意引导点拨: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狠?

①打的动作: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狠。

② 打的声音:“咻咻”。

③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

④作者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狠,出乎人的预料。

2.体验品读:谁最能体会作者挨打时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她会在这时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

你怎么读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读?

3.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

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妈和爸在反复催促我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

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可以在学课文的结尾部分再回顾,体会父亲打“我”的良苦用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