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千古传诵的动人故事。课文通过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爱国爱家,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课堂上我做了如下几点:

一、扎实指导生字书写,分散识写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时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节课我一共安排的三个字的教学,其中多音字“将”安排在课堂开始教。在教学“将”时,我从“将军、将士”入手,告诉学生将军很威武,咱们在写这个字时得把一竖写得笔直笔直的。通过师范写、学生写、展示评价、学生再写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看,从而把字写好。还有两个字“胜利”是安排在课堂最后来教。这两个字在教学时安排在一起,让孩子们先观察他们的异同点,再讲间架结构的注意点。这样一来孩子有了比较,他们就能自主的将生字内化,达到生字教学的目的。另外这三个字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来说我觉得也比较贴近当时的情境,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习则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牢牢扣住关键词语,强化体验

课堂上我紧紧扣住“焦急”、“理应”、“披”、“跨”、“渡”、“过”以及“赫赫战功”等词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在教学“理应”这个词时,我结合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形,将木兰的思想层次再上升一个高度,让学生对木兰有个新的认识,从而产生对她的敬佩之情。在教学“赫赫战功”时我则让学生通过第四声有力的朗读明白原来“赫赫”就是很大的意思,进而积累词语“赫赫有名”。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正好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于是教学中,我及时运用“模仿表演”,我分别表演父亲、母亲、弟弟,来劝阻木兰不要从军,让孩子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宽了学生思维,锻炼了思维能力。加上刚刚对理应一词的理解,孩子们就有情可感,有话可说了。接着让孩子再读,读出对木兰的敬佩之情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在课堂中多处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说说你在平时有过“焦急万分”的时候吗?比如让学生用“理应”来说说话。这些都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切实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又将词语运用到文本中,加深理解,强化运用。

总之,今天的这堂语文课,让我感到很惊喜,这些孩子们敢说爱说,读书背书更是声情并茂。教学中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不仅说明他认真地参与了,而且积极地思考了。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在这节课里,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也有很大收获,很受启迪。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敢于想象,课堂上我努力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与学的这块舞台上,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课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