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们名师说家教是做了一期特别节目。特别请到的是深受千万家长欢迎和爱戴的张文质张老师。

最近读了您的新作《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当中对一句话特别有深刻印象,就是您说做别的事可以急功近利,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千万不能这样急功近利,否则就会后患无穷。其实这句话也体现了现在很多父母的一个心态就是:我们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张文质:首先我想说的意思就是,你哪怕别的事情有时候真的急功近利,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你真的这么做。但是千万在跟孩子的教育上不要这么做。也就是说孩子的教育可以说在我看来是所有工作里面最重要的。

当然今天我们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很浮躁的,这个浮躁就表现在某些教育观念或者某些教育的格言和口号它本身也是非常急功近利的。

比如说: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很有号召力的,而且你想到百米跑步,那起跑是多重要?要是六十米那更重要。好像起跑线输了,最后结果一定会输。但是这句话你仔细去分析一下,他的问题很大的。人生哪里是百米跑步,人生是超长距离的马拉松,起跑线固然重要,但实际上最重要的不是起跑线,而是你有没有实力去跑完全程。你是不是在正确的目标上。你跑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一个很强大的信念去支持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持续的跑下去。所以根本不是起跑线的问题,而是跑的过程中,比如说从家庭来说怎么更有效的、有利地能够支持他、帮助他,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能够坚定地抓着他的手,再大的困难,即使是父母不认同孩子做的事情,但仍然在情感上给孩子一个支持,让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沮丧、不绝望,他遇到再大的困难会觉得还有来自父母的这样的一种情感的援助。就不会出大问题。

主持人:有很多父母问过您,对孩子怎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做得对的,您总是回答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张文质:对。因为尤其是在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的里面,这个陪伴是亲子关系最核心的。就是说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离开了父母,他所造成的身心的这样一种撕裂感,可能是后面的任何一个成功都没办法补偿的。

我举一个大家都知道人物,也就是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谈他过早离开母亲所造成的心灵,这样的一种巨大的悔恨。他是两岁多他的爸爸妈妈为了让他受到更好地教育就把他送到叔叔家里去了,后来季羡林先生又到了国外去留学,然后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滞留在德国,等他回来的时候,他妈妈已经去世了。所以她就觉得,哎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能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他说要是真的能跟妈妈生活在一起,我宁愿什么样的荣誉啊地位啊成就啊都可以不要。但问题还不在这。不是说你想要就要,你想要就不要,问题比这个要麻烦得多。季羡林先生说实在后来包括对他的妻子包括对他的孩子的情感都有些问题,老先生这个行为里面有一些在常人看来比较古怪的地方。那么在我看来问题还是出在于童年,就童年他没有一个圆满的家庭,情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过早地离开了母亲,就失去了一种母亲最为温和最为日常化点点滴滴的教育与爱。这个爱的缺失就会影响到他后来的跟其他人的关系。

就说一个人在童年所缺的东西,往往会成为一生的缺陷。尤其是亲子关系,我们对这个问题,整个社会的关注度还不够。有很多比如说到城里去谋生的,首先经常想到的就是把孩子留在老家,而不是想着如果我离开老家,要到外面去谋生,首先要考虑怎么才能把孩子带上,怎么克服困难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跟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我们很可能今天这样的,比如说有6、7千万的留守儿童,其实这些留守儿童,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情感的缺失,对母爱的这种渴望,无法得到满足,他会导致了很多的身心的疾病,同时他的成长可能就是比较扭曲,有很多麻烦的。

所以我经常在忧虑中国这个社会发展的时候我在想,这样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会成为中国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麻烦。这是一方面,从社会发展来说,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孩子而言,我有时候会真的感觉到心里面充满了这种难以形容的这样的一种悲情。

我写这个教育的书,也在一些省份做了一些调查,那调查的结果我就比较难过:有很多孩子有时候一年两年都见不上妈妈见不上爸爸,甚至也听不到父母的声音,那么这孩子呢就完全丧失了这种作为一个人类最需要的一种情感的慰藉。所以他的成长是有很大的问题的,而且这种撕裂感、孤独感、无助感最后导致了整个人生他没有安全感,也没办法得到最积极的来自于父母的最充分的那样一种对他的鼓励。所以这些孩子,你有时候看他的样子就可以看出,眼睛也是很难很明亮的,笑容也是很难是很灿烂的,包括笑声,也是很难是很明朗的。这是中国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所以我特别强调的就是,真正的爱就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充分地陪伴他,充分地满足他这个早期的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

 主持人:那么相对于现在父母的急功近利,您提过一个观点就是父母要慢慢的来,之前龙应台也写过一本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可否解释一下,这个慢,是如何慢?

张文质:对。我在谈教育的时候我有一本书叫《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我看人的成长啊,人的成长是最慢的。也许这个慢是上天的一个规定性,越是高级的动物,越是名贵的木材,越是自然中一些珍贵的植物,它的成长总是缓慢的。生命最为复杂的人类,他有时候你是急不得的,他一定有这么一个非常缓慢的成长过程,这种缓慢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比如说孩子说话,他总要到一岁左右,或者是有些孩子更早一点,有些孩子更晚一点,你怎么教他都不可能让一个孩子5个月就会说话的。这走路也差不多是这样,他这里面有一个内在的规定性,你是不能逾越的。

英国有个研究很有意思,他说孩子在十六岁之前往往很难有一种自我改正错误的这样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龄,他才有一种自我的审视,自我的调整,也就说对生命才能产生一种自觉。

墨西哥还有个诗人叫帕斯。他说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叫做豁然开朗。他说豁然开朗是属于成年人的一个词,一个孩子是很难豁然开朗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下子顿悟了,顿悟是一个跟阅历联系在一起的,跟经验联系在一起,跟知识的累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人的成长他这种规律性的东西你不能轻易地就跨越了,或者是轻易地就穿越了,这个穿越有麻烦,比如说现在有很多的幼儿园、包括家庭很急功近利,让孩子早早的学算术啊写字啊等等,其实有麻烦。为什么有麻烦呢?他这个阶段学习,他一定是投入多产出少的,并不是说孩子笨,而是在这个阶段孩子最重要的发展,比如3-6岁,他是语言的发展期,他是手的发展期、动作发展期,他是包括跟人的交往,包括游戏,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期。所以,把这个阶段叫做一个人的成长的关键期。就说关键期就要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性的事情,不能过于功利,比如说知识教学一定不是这个阶段的核心,最重要是游戏。所以幼儿园的核心工作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让孩子游戏。让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学会跟物的互动,跟环境的互动,跟人的互动,培养起孩子的,从他的多元智能的角度,每一个方面都得到比较良好的一种培育,得到一种良好的培养,成长。所以身心就好像在这个时候打开了,充分地打开了。就像一个果子一样,一个果子长得很丰润,很圆满,又符合他的节律,整个气候条件又很好,最后这个果子长出来一定是很甘甜的。如果违背这一点,这个果子有时候太早熟了,果子的质量就不高。从他的发展来说,好像你为他的早熟感到惊喜,但是最后早熟的结果就是质量很低下的。那个时候悔之已晚。生命恰恰就在这里,你犯的错,某一些错你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对孩子的一个成长,一定要谨慎。我想这里所说的谨慎就是说还是要按人的成长的规律来教育他、来帮助他、来推动它。任何人犯了这样一个错误都会有后患。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其实也是另外一个常识。这个常识就是说,你比如说这个阶段他就是需要有这么一个充分的休息、这么充分的睡眠。比如说我们孩子作为一个孩子至少小学生睡8-10小时。我经常强调一个观点,睡眠是最好的学习。你让他少睡,让他不断的加班加点,让他头悬梁锥刺骨,你说能不能提高学业成绩呢?对很多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学业成绩,但是问题紧接着来。你可能在小学投入过度,影响他初中的学习;初中投入过度,影响高中学习;高中投入过度,影响到一生的学习,包括他的学习习惯、志向、对人生的自我期许都会影响。所以这个从教育学上说就叫做学业枯竭现象,就是早期的投入影响后期的产出。你当下来看,好像每次成绩非常好,但实际上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添了很大的麻烦。

还有一点就说,睡眠不足会影响他的想象力,会影响他的健康,会影响到他的性情。最后这些孩子很可能身体容易得病,精神容易出差错,而且对一生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我想今天我们的急功近利除了社会竞争激烈之外,还有一个麻烦在于对人成长的无知,对人成长的规律性的东西的这种缺乏最基本的学习、最基本的理解。最后我们有时候对自己孩子培养的方式也采取一种非常野蛮的大跃进式的这样一种方式。

所以在今天中国这个社会,很容易流行的是什么?就是那种成功学,很容易流行也就所谓的励志,成功学跟励志加起来,最后实际上得出的是一种灾难性的、愚蠢的后果。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那么在您眼中,好父母的标准是什么?

张文质:我觉得好父母的标准,第一条,最重要的就是跟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陪伴就不是真正的爱。没有陪伴就很难有真实的教育,没有陪伴你就不能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些困难,你就不能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效地帮助、调整、改善。所以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陪伴,你一切几乎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呢就是说从父母的角度来说对孩子成长也需要有耐心。因为任何的习得对一个儿童而言他都是第一次,都是第一次的学习。在第一次学习过程中,他总是会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有时候不知道学的对不对,有时候犯了错误自己也不了解。所以人总是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获得对错误的理解力。那么在这个时候父母的耐心很重要。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的父母就很容易,一种是社会的影响,一种是周围环境的影响,总喜欢跟别的孩子作比较。比如说人家会数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还不会数数?人家已经长到15斤了,我怎么还是12斤。就很容易着急。其实每一个个体的成长都有他的规律性,都有属于这个人的特殊的意味,那么你要尊重,就要尊重这个具体的人。人在这点上,跟其他的动物,是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因为人的所有的学习并不是靠本能规定性的,这种自然成长出来的能力去学习,人不是。人所有的这种知识、经验、理解力都是一个摸索的一个结果,都是一个试错的一个结果。所以你要鼓励孩子去尝试,你要包容孩子犯错误,你要积极地肯定孩子的想象力跟他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对父母来说,我觉得没有比耐心更重要。

当然,一个好父母还应该非常善于鼓励孩子。在我看来像我这一代,包括你的父母这一代,有时候都比较缺乏由衷地诚恳地充分地对自己孩子鼓励的习惯,所以我提出要把对孩子的鼓励变成一个家庭的文化。同时要把家庭的生活方式要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来重新来构设。就是说家庭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空间。所以我有一个说法说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要怀孕整整九个月。这个子宫很重要,但另外一个子宫同样重要,就是文化子宫。我把家庭的这个氛围,成长的这样一种环境看成是一个文化子宫。文化子宫可能需要是九年,甚至需要十八年。

一个孩子在什么样的文化子宫里面,最后就长成什么样的一个人。从父母的文化、教养,父母的期待,父母的生活方式,你可以预计到孩子的未来。以前我们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更重要的不是学识方面,而是讲他的性格,讲他性情,讲他这种精神的自我的这种愿景,我们可以看出来。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父母,真正的好父母,都应该有必要的育儿知识。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对孩子成长的这么一种责任感跟专业程度。做一个专业的父母。

主持人:就您刚刚说的耐心和鼓励,你觉得,据您了解,现在中国的父母离这个距离远吗?

张文质:我觉得相当远。很多父母跟我说,他说孩子如果一个晚上跟我提两个要求我能容忍,提三个要求我就有点生气了,提四个要求我就会暴跳如雷了。很多父母是这样。有时候,比如说在家里,孩子很小的时候缠着父母、缠着妈妈讲故事,讲一个故事妈妈能够承受啊,讲两个故事,妈妈就有点受不了了,再讲一个故事,爸爸妈妈呢就完全不能理会了。那我想现在你首先要意识到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当你有孩子以后,你可能要把你的梦想的一半要交给孩子。也就是说你的生活跟你未婚的,跟你没有孩子之前的生活那完全不一样的。你需要重新规划你的生活,你需要克制、你需要改善、你需要调整。你就是要做一个专心的妈妈。

你可能所有的应酬,包括个人的娱乐的时间都要改一改。所以我提出的观点叫做,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夜晚的时间是陪伴的时间,是家庭的时间。就是说我们要改一改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这个社会很喜欢热闹,很喜欢在一块。已经做父母了还经常把孩子放在家里,放在老人那边,自己放任地娱乐。我觉得这本身是一种不健康的,对孩子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父母也需要有克制的精神。

另外一个是在家庭里也需要克制。比如说在孩子学习时间,你怎么能在看电视?你怎么能在娱乐呢?最好的榜样就是跟孩子共同学习。你耐心的做,我觉得一定会有回报的。最后如果孩子教育不好,麻烦一定出在家长身上,出在整个家庭环境里。

所以作为一个家庭来说,生活方式要调整。你如果还没调整,不要急着要孩子。你有了孩子你必须要调整。我的观点就是,生下一个孩子就是生下一生的责任。如果你还没有想透彻的话,应该谨慎一点。有了孩子以后你必须按孩子的节奏、孩子的成长重新来规划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