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今天我们都认识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要深入和独到,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蒋老师刚才介绍他在课前“访谈”了学生,是以生为本的做法。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课前不一定要“访谈”学生(当然,能这样做最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考虑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情感诉求: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哪些可能读不懂?哪些地方他们会觉得有趣,哪些地方会受到感动?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可能产生哪些多元解读,又可能发生怎样的理解错误?等等。

正因为蒋老师注重站在儿童的视角读文本,所以他敢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畅谈对“凤辣子”的印象,因为他知道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凤辣子的泼辣、放纵、放诞无礼,老师不引领不帮助他们也知道,学生已经知道的就不必再去纠缠。所以当学生说“凤辣子”是一个很热情的人的时候,蒋老师能够神情自若,还不慌不忙地让孩子把自己的体会写到黑板上。因为他早就知道学生在缺乏整体认知的情况下,读这一个小小的片段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也就想好了应对之策,在课堂上能从容地指点和引导。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