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教师认为,只要教师能通过生动的引导,使学生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既学会规定的生字新词,又初步地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任务便算圆满完成。这种理解错矣!因为这只是追求了教学过程的效度,而忽视了教学结果的效度。大家知道,学生每上一堂数学课,总能学会一个公式或者一种解题方法,能否正确完成课后习题,便能明确地检测学生学习的效度。当然,语文科效度的检测比数学科难,因为语文科效度的目标众多,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习惯的养成、思想感情的升华等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在每一堂课后像数学那样“非对即错”地进行正误检测。但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中包含了质变。因此教师在“顺学而导”时,必须专门安排一个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阶段,一是为了促使教学过程的效度转化为教学结果的效度,二是为了检测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量”的变化结果。在这一阶段,要注意下述几点:

1.展示学习成果必须密切联系课文的学习,重视语感的积淀和运用。现在大家比较重视通过读、议课文让学生积淀语感,但对语感的运用却重视不够,以为语感积淀好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语文实践。语文课上的“成果展示”阶段,就是比较集中的语言实践阶段。成果展示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

2.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必须遵循学习习惯培养的要求和序列。比如为养成学生在表达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的习惯,在一年级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短课文的朗读、背诵和复述,以积累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在二年级要让学生多选择重点段美读,摘录喜欢的语言或讲故事,以记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或段落;在三、四年级要多选择制作词语分类卡片,多练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片断仿写等,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好词好句、成语和一些名言警句;在五年级要多选择为课文列提纲,练习缩写课文、扩写课文、写心得笔记等,以学会仿照课文的某些写作顺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3.展示学习成果的练习要多样化,要具有创造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用什么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应主要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给予积极指导,提出一些练习要求。这些练习不但应该具有创造性,还要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可选择性,就是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彩,让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发展语感的需要自由选择。

练习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是指练习不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