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英语授课 = 拒绝中文

现象:课堂上,老师从头到尾,娓娓道来,一口流利的英语显示了扎实的英语基本功。甚至是在布置一个游戏,都用纯英文讲解游戏规则,干巴巴的讲了足足半分钟。孩子们听得一头雾水时,游戏开始了,试问这样的游戏还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吗?

思考:许多人误以为小学英语老师用英语授课,学生有个英语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有些老师就想尽办法让学生去揣摩一个单词、一句话的意思。更有甚者,宁可让学生囫囵吞枣,也不做半点中文解释。其实,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受阅历、经历限制,不可能与成人相提并论。所以,笔者认为,除了直观事物,如服装、水果、食物、数字等,对那些较难、较抽象的作画龙点睛的中文翻译还是必要的。母语是国人交流的最方便的工具,外语课上完全可以用。外语课上得是否成功,跟教师是否全英文上课几乎没有多少直接关系。注重形式的才会误以为全英文上课的教师水平高,学生学习效果好。不一定!很多教师确实全英文了,但是一节课下来错误上百,这样的语言环境其实还不如没有。上课是否用英语,用多少,还是要看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教师语言水平等具体条件而定,不能一概要求。

误区二:热闹就是气氛好

现象:英语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既玩游戏,又搞比赛。教室里,孩子们手臂伸长,小脸通红,扯着嗓子喊:“Me, me!”, “Let me try!”看似人人参与,学得轻松。然而,老师的预设学习目标有几人能达到,却不得而知了。这是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看到的一幕。

思考:英语教学是否成功是老师是否能创造行的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的设计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只有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项任务中,让学生运用英语去做有意义的事,让他们在实际中感悟体验、探索发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形式上的热闹不等于学生真的学到了东西。有时候,安静一点儿也很必要。

误区三:问答频繁就是师生交流

现象:在 Free talk 或 Presentation 环节中,我们经常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来于学生会话或导入新知识。这是笔者在学区教研课上看到的一节课的 warming up 环节,free talk 部分。教师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回答,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this/that? Do you like ...? Do you have ...? How many pencils do you have? Can you swim? 教师像要完成任务似的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看似师生间的交流自由到位,却毫无生气,效果一般。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