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淡化分析。

2.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3.注重教学过程。

4.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99年第7/8期,作者:李莉莉

(三)创造条件,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课前“三导”

①导“读”。可以“预习提示”为主线布置预习提纲,为学生创造方法上的条件。

②导“游”。阅读课文有相当一部分是绘景状物的,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导游”应该在预习提纲中出现,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从“导游”到“带游”,真正为学生创设情景。

③导“做”。语文科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蕴含着人文地理、自然常识、科学知识……可以针对不同知识,布置学生或动手试一试。或观看影视录像、或收集资料介绍、或调查了解。

(2)课中“四让”

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

②让学生有机会“问”。疑是思维的开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让学生能经常“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展开讨论,争辩、评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④让学生能自由“讲”。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给孩子们自由天地,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独立见解。

(3)课后涉猎

①课外阅读。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接触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广泛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觉猎取知识的好习惯。

②参加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培养敢说敢做敢创新的精神。

摘自《福建教育》1999年第11期,作者:林瑜玉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突破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1.重视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

2.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3.重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4.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