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德国大诗人歌德精通文字、历史、地理、科学,还会弹一手好的钢琴,会吹一口好笛子,他的全面发展,与他有着广博的兴趣有关。

谈到兴趣,什么是兴趣?通俗地说,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学习起着推动的作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优势体现明显。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想就“兴趣”话题,谈一谈个人的想法。

一、吸引学生参与诱发兴趣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好,但对一些枯燥而纷繁的一串串数字和一道道式子题不太喜欢。教师在课外可以采取“每日一题”的方式,展示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题目,学生还是乐意接触的。比如说:“小明给爸爸买12瓶啤酒,而每3个空瓶又可换回一瓶啤酒,小明的爸爸一共喝了多少瓶啤酒?”再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认图形”后,可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思考: “去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有几种可能?”“怎样使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呢?有几种变法?”象这类题既有思考性又很有鼓动性,能使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讨论中寻求答案,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诱发。

二、利用迁移原理构建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可以利用他们喜欢游戏或听故事、唱歌跳舞等活动,将其兴趣迁移到文化学习之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然而又巧妙地讲一段数学小故事和一些民间美好的传说,开展数字猜谜、小动物学数学等表演式的活动。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识100以内的数后,可组织学生分组猜谜,“我在59和61之间,我是谁?”“我的前面有15人,我的后面有27人,我所在的队列有几人报双数?”“我想了一个两位数,在50和80之间,请你猜一猜,好吗?”再比如,学生表演:“小羊和小兔参加拔萝卜比赛,请小猴当裁判。小羊拔了25个萝卜,小兔拔的萝卜比小羊多九个,请小猴算一算,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的原动力之一,老师可将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到的旋律节奏运用到数学课上,让学生用手、用脚打节拍,熟记一些应记住的知识(数学概念、数量间的关系、乘法口诀等)……

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明白道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数学思考策略。熟能生巧,萌生兴趣。

三、全面鼓励评价、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赞许优于责备,评价优于不评价。学生知晓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计划,增强自信心,也会产生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过程的评价,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兴趣的激发。我在一次教学交流中,发现一位教师这方面做得较好,她对学生的评介很具体,也很全面。从阶段自测、自信心、与人合作、责任心、表达与交流、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七个方面,分“特优、优、良、一般”四个等级来全面考查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很在乎这样的评价,并努力争创“特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导航性和谐发展,因此一个好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