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探究的有效性,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笔者最近在“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研究课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提高课堂有效性颇有感触。

一、尝试猜测,激疑引入

学生对未知的探究一般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们常常借助已知对未知进行猜测、实验、推理,并作出解释。“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2、 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伊始,我试着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同学们受2、5的倍数的特征影响,只是从个位上的数去思考,猜测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说:“个位上是0、2、 4、6、8的数是3的倍数。”在未得到正确答案前,同学们都以期待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提醒他们:“找3的倍数的特征用找2、5的倍数的特征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于是同伴之间相互质疑,学生就在这样一种想知而未知、想得而未得的气氛中进入探索状态。

二、全体参与,经历过程

有效的探究应是全体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因为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材料,并为学生创设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圈一圈,想一想。同桌两人合作在一张1~100的“百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并仔细观察,想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通过仔细观察与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3的倍数不完全跟个位数有关,个别学生提出了“可能跟每位数字都有关”的大胆猜想,激发了大多数孩子的探索热情,他们跃跃欲试,想弄个明白。

(二)拨一拨,填一填。同学们先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几个(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思考后再拨几个较大的3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几颗珠,并填在下表中。

这样,让学生把拨珠与填表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地感知3的倍数与所用珠子的颗数有关。

(三)想一想,说一说。对照“百数表”上圈出的数和上表的结论,思考三个问题:1.每个3的倍数所用珠子的颗数有什么共同点?2.计数器上珠子的颗数是怎么得到的?3.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及全班讨论交流。同学们通过观察、推理、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顺理成章地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与各位上数字和有关”的特征。学生探究的成功,得益于上述新问题的引导,尤其是第二个问题,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珠子颗数与每一位的数字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