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研教材是老师的“硬功”,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因为很多形式上的东西,我们往往是看过会挪移,但这样的搬是生硬的,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才有它合适的位置。但“理解有多深,课堂有多厚”,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那么这样的形式只是一节课的位置。

有的人喜欢在钻研的时候,寻找大量别人的经验,从中渐渐理出一个思路,有的人喜欢先捧着书反复看,看得多了,久了,思路也有了,然后再去请教别人。我比较喜欢后者。

那个情景很是有意思,一个老师,拿着一篇课文反复读着,读着,仿佛是美味佳肴,有时也读出声音来,这时更像一个作家在推敲他的作品。我听说也有人先把文章背下来,然后再口味,那是下了大工夫了。这样做我还没有尝试,只会反复地读文章,直到有点东西了,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最近网上的读教材很多,也看了一些,这样的过程可以称为把书读厚。当老师心中有了一条主线时,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想与学生的实际相印照,梳理课堂思路。

尝试对《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进行反复读的体验,理出了一条自己的初步思路。

文章对比赛及赛后的描写只有五分之二的篇幅,重点落在了出场、心情、回顾。而这里的钥匙是第三自然段,即对中国体育历史的回顾。这里写了两幅屈辱的历史画面,只有对这样的历史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才会理解容国团的想法。而当时激动的场面只是把这样的情景烘托得更加壮烈。于是设计了教学初步流程:

1、初步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大意,这是一次决赛,一次争夺世界冠军的决赛。

2、这样的决赛场地上的胜利者从来都没有中国人,我们来看看历史,刘长春和第11届奥运会的情景。

3、对这样的情况你想说什么?

4、灾难深重的中国,在历史上蒙受过多少屈辱!这句话的朗读,可以有不同的语气,愤怒的,悲伤的,无奈的。在这儿补充刘长春参加的不易,让学生认识到国弱的现状。

5、回到那个激动的夜晚,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现场?(对第一段的再认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