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第三单元《分数》:《找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并总结归纳出一些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材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较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材意见:

1、教材中让学生找4和6的倍数,进而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利于学生建立对概念的理解。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通过表格完成,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学案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做题,观察、归纳出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从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教学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复习引入新课,通过表格探索新知。

学生在表格上找6和4的公倍数,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通过练习,观察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4、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5、巩固练习、不断激发,最终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

教具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倍数,导入新课

1、表格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表格上的有共同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通过归类练习,找出一些特殊情况下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分糖以及公交车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四、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