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两个星期之后,儿童的情绪稳定下来,建议找心理医生,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否则可能留下抑郁。心理医生首先要和受害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在一生中会碰到自己不愿意碰到的问题,这是一种无奈,不是一个污点。不想这个事情是不可能的,他们会在大脑像放电影一样闪回事情的经过。心理医生会鼓励他们把事情说出来,这个过程也许会很痛苦,会用哭来释放情绪。正确面对事情,创伤就会减轻。

广州日报:受害儿童会不会变成同性恋?父母应该怎样回答孩子的性困惑?

徐震雷:一般来说,同性恋在人群之中占的比例在3%左右,遗传的因素占到90%以上。没有确凿证据说鸡奸会使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很多长大以后明确为同性恋的人回忆童年有过被鸡奸的经历,可能本来就是同性恋。因此,家长不用担心性取向发生改变。十二三岁的男孩刚刚进入青春期,性取向还不稳定,可能有同性恋的冲动,如果不是天生的同性恋,将来长大后会恢复正常。如果孩子有疑惑的话,家长只要跟他们说“你不会变成同性恋”便可,以免他们会想得过多。

广州日报:家长如何预防孩子受到恋童癖者的侵害?

徐震雷:这次受害的儿童主要因为钱而受到诱惑,因此家长在钱的问题上要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免他们从其他方式获得钱。家长应掌握孩子的基本性取向,晚上要孩子在家里过夜。识别变态的人是很困难的,家长只能加强监控孩子上网在干什么,禁止未成年人去网吧。

小学校长:

性教育课很少讲性侵犯

事实上,广州市的小学已经普遍开设了性教育课程。荔湾区鹤洞小学校长陈容介绍,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性教育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讲座。有时,学校会联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或者专科医院的有关人士开讲座。

“目前,性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讲述男孩、女孩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教孩子正确应对。比如男女的性发育情况,女孩的月经、男孩的遗精等。关于防止性侵害的内容不多。”她表示,在学校的安全教育里,会特别交代女同学警惕性侵犯。“如果有男性来兜搭的话,不要理睬;如果有人意图不轨,要大声呼救,立即告诉家长或老师。”对男孩子的安全教育则主要是怕他们打架、闹事。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男孩都是比较让老师“放心”的群体。在一些老师心目中,性侵害似乎和男孩子没有关系。“有的小学上性教育课时,只让女生留下来听,男孩就自由活动。”一位芳村的小学校长告诉记者。

陈容认为,现在社会环境比以往复杂,网络又发达,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的确应该完善。“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在安全教育模块中利用校本课程去宣传防止性侵害的知识。”

有些小学校长也注意到,在“男处长性侵男童”事件中,网络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何引导孩子文明、健康上网,远离不良信息?

“这是个难题。”荔湾区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虽然小学普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使用手机,甚至有的小学不准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但“治标不治本”。

“他们在手机上聊什么、跟谁聊,老师很难完全了解。现在的孩子很有个性,维权意识也很强,老师即使怀疑也不可能去翻看学生的手机。”这位校长认为,引导孩子健康上网,更多地需要靠家长的监督和学校的配合。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