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睡觉时,不拿点什么东西就不能入睡,如喜欢睡觉时抱着小枕头、毛巾、小被子、小毯子、玩具等等,一般都是些触感柔软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多脏多旧,对孩子来说却是他们珍爱的宝贝,睡觉时离不开。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幼儿时期。

此时,对孩子来说,睡觉时妈妈在身边能带来最大的安全感。可这对繁忙的妈妈来说,总是不容易做到的。孩子睡觉要拿东西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可以替代“妈妈”。也就是说,这是他们对母亲依恋的一种转移。

一般来说,孩子从6个月时,就出现了依恋。但是,当母亲经常离开孩子,漫不经心地抚养,使孩子缺乏母爱时;当孩子因病住院,与母亲分离时;当孩子的生活中,频频地调换照看者时;或因恐惧,生活环境枯燥,缺乏游戏、玩具及正常的人际交往等时,都会妨碍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于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将依恋转移至物品上,与某一物品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当孤独、焦虑和恐惧时,孩子就会紧紧抓住这些物品,试图以此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正常的孩子拿着东西才能睡觉的原因。

有这种习惯的孩子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因此导致其他异常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习惯是能够逐渐改变的,父母不必担心,只要平时尽可能地给他们以情感上的温暖,使他们对父母的依恋能够得到正常的满足就可以了。

婴儿在与爸爸妈妈长期密切的共同生活中,会对照顾他最多的人(这个人通常是妈妈)形成强烈的依恋。妈妈是他最亲近的人,有妈妈在身旁,他感到特别地安全和幸福。而一旦妈妈离开,他就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因此,在孩子8个月左右时,一旦妈妈从他视线里消失,他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并且哭闹。这就是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将一直持续到孩子2岁到2岁半左右。这个时期之前,任何时候妈妈离开,孩子都会产生分离焦虑。只有当孩子经历了多次妈妈离开又回来,孩子逐渐建立起“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但一定会再回到我身边来“的信任感时,孩子才能够在妈妈离开时有安全感,从而战胜分离焦虑。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爸爸妈妈(尤其是照顾孩子最多的人)要尽可能减少必须离开孩子的次数,特别是要尽量减少让孩子一个人独处的次数。如果必须离开,便要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话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小会儿,但很快就会回来。你要相信,孩子是能够明白你的意思的;孩子也是能够经受得住妈妈暂时离开的“痛苦”的。只要让孩子逐渐相信,妈妈离开后还会回来,孩子的焦虑就会逐渐减轻。但是千万不要采取如下做法:

硬掰开孩子紧攥着爸爸妈妈的手,甚至埋怨着,然后离开;

把孩子单独隔离到另一个地方,不让他跟着,然后趁机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