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本课是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写的一首诗歌,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是有的长句子不容易读好。

教学本课前,我精心地制作了课件,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要使他们的注意力能长时间地保持在学习任务上,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课件的内容不仅有书上的插图,还有课文内容、词语和生字的展现。这些虽都是十分普通的展现,但如果要让孩子们看书的话,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就分散。而用这种方法,孩子们的目光会一步一步地跟着幻灯片走,从而也就是在高效地学习。另外幻灯片上还有北京风光的图片,有拓展的小诗歌,还有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些内容无疑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使课堂中的小语文走向生活,亲切,自然,随意。孩子们在轻松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第二,识字教学呈现阶梯性。学生们识字最好的方法是在生活中识字,在大环境中识字,而不是“就字认字”。本课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读诗歌,在读流利的前提下,我把要认的词语打出来,让孩子们再次读认。之后,我又把词语中的字打散,再一次让孩子们识记。这样的学习从易到难,由“字”孩子们会联想到刚刚读过的词语,由联想到的词语还会想到这个词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总之,低年级识字,切不可单独认字,这样的话,会抹杀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

第三,语言训练贯穿全课。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得有语文味,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万万不能丢的。本课中让孩子理解“遥远”的含义,再尝试运用;用幻灯片打出书中插图,让学生观察小男孩的表情和神态来说话;在看完北京的图片后让学生们练习:我对_____说,我多想去________;课文结尾处的两句“我多想去看看”的读法不相同,让孩子们明白了排比句式表达的效果等等。总之,一节课下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会有很大的收获,而这些收获又是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首先就表现在对学情掌握不准。本以为孩子们对北京的经验会多一些,不应该一无所知。但一上课,问你去过北京的什么地方?就有一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去过北京的葫芦岛。”哈哈,把我也逗乐了。在后面的教学中,这样的错误仍然出现。可见,孩子们对于北京还不是很了解。我应该把北京的图片放在上课伊始就播,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另外,对朗读的指导也不太到位。首先是孩子们大部分已读得较好,没有必要再去指导,其次是时间的缘故,前松后紧,课堂节奏没有把握好。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弥补缺憾,向着完美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