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有效利用插图,深入推进探究

(一)重视插图,领会价值。

教材中安排这么多地插图,就是要引导学生怎么去观察、探究、实验,提示观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些信息折射出教学的探究取向和编者的意图,如《蜗牛》一课,教材首先呈现两张图片,一张提示学生蜗牛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壳的颜色和环境相适应。另一张则提示学生认识蜗牛壳上有螺线,螺线的方向可以是左旋和右旋。(见下图)

两张图片,简单而真实,如果不仔细观察,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很简单的图,以这样的图片呈现开始教学活动,似乎没有什么价值。然而仔细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插图不仅仅告知我们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壳是怎么样子的,而是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从而认识到蜗牛的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有些蜗牛的壳是灰色的,而有些是肉色的,无形中暗含着蜗牛壳的颜色和环境相适应,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蜗牛,但是相同点是阴暗潮湿的地方。简单的插图不能简单地看,插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编者的意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都能一一解读。

(二)解读插图,让插图“说话”。

要正确、有效地解读插图,首先需要教师的改变,教师要改变唯实验第一的观念,并能把这种理念渗透给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钻研教材,理解插图中反映出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更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如《蜗牛(二)》中安排的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一幅插图,学生在认可蜗牛吃食物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试着让学生观察,把蜗牛放在中间,食物放在两边有什么好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学生很快就会认识到蜗牛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想法爬,进而推测这样的实验应该是有前提的,即实验的蜗牛应该是饥饿状态的,食物是新鲜的,实验的盘子是有要求的。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验改进。其次,教师应该有一种用教材的习惯,这样习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贯穿在学生的课堂中,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让学生细心地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去看教材中的插图,找出阅读中的问题,在实验前进行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目的和操作事项。另外,观察插图也是提高学生观察品质的一种方式,深入的观察不仅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学生的感觉和认知范围,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毅力、耐心和坚韧性。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