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化的作用

和美术教材相比,科学教材的美化作用也不逊色。教材中丰富的插图,给学生亲

临大自然的感受,同时有趣的实验,更增加了探究的动机。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起始,都会安排一些足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图片,不仅告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而且激发学生赶快进入学习的兴趣。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四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选择的图片新颖独特,恰当地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科学探究的蓝图。

(二)直观性的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上去。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在科学教材中,材料的呈现,问题的预设和实验的设计,大多是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示,利于学生仅仅抓住问题的本质开展实验探究,借助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探究体系。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材中首先呈现一个乌鸦喝水的图片,直观地表明石头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是否也是这样,进而展示一系列的实验要求,让学生领会空气占据空间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类型的图片,几乎在每一课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布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材要求我们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开展实验。

(三)提示的作用

除了直观表达,教材中的插图更多的是告知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实验的描述本身是一件严密的事,但是在小学阶段,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探究水平并不高,认知能力也有待完善,因此选择用图片告知的形式符合学生认知标准。以《空气有重量吗》一课为例,教材首先呈现问题: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为了解决之歌问题,教材安排了一组对话,呈现一组实验图片,非常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去研究,研究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看似简单的3幅插图,却让学生有更多的考虑和思考的空间。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