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插图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插图为载体的教学理念蕴含其中,插图信息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导向和意图。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过多地忽视了教材的使用价值,学生则不易完全了解教材的意图,导致教师重实验活动轻文本解读,学生重实验操作轻内容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重新审视教学插图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插图的导向和在教学内容上的意义,重新正确解读教材,引领学生将探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 插图 教材 解析

插图是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材的简洁、有趣。然而在现实的科学课堂中,我们不禁发现,教材的使用率并不高,整个课堂40分钟,教师不断地安排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记录、讨论、小结、延伸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学得开心,教师管得辛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把教材好好地用起来。三年级的儿童,刚刚接触科学,兴趣浓厚,但是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地研究还是相当困难的。这不仅是学生年龄心理的局限,更在于学生不清楚整个科学课的脉络体系。如教学《蜗牛》一课,学生往往仅停留在对玩蜗牛的兴趣之上,而没有认真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和运动特点。即使学生不上这课,他们对蜗牛的认识也仅如此。其实,细细品味插图,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下,它们的壳的颜色为什么不相同,爬行时有什么特点。这些信息已经渗透在插图当中,如果不好好把握插图,教学很可能就是空谈。蜗牛的例子只是三年级教材中的一个小典型,纵观整个科学教材体系,这样的插图比比皆是,关键在于教师应该以怎样的理念看待教学插图,怎样引导学生看懂插图以及利用插图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一、审视教学现状,揭示插图的价值

教学插图的作用没有凸显,学生就很难把握教学的意图,一味迎合教师的需求,在实验活动中探究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现在很多学生一想到上科学课,马上就会想到做实验,殊不知实验并不是科学课的真正追求,探究的本源是问题。而小学科学问题的呈现大都以教学插图为引子,探究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教学插图的提示。以三年级的教材分析来看,插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美化的作用

和美术教材相比,科学教材的美化作用也不逊色。教材中丰富的插图,给学生亲

临大自然的感受,同时有趣的实验,更增加了探究的动机。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起始,都会安排一些足够吸引学生眼球的图片,不仅告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而且激发学生赶快进入学习的兴趣。以三年级上册为例:四个单元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选择的图片新颖独特,恰当地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科学探究的蓝图。

(二)直观性的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上去。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在科学教材中,材料的呈现,问题的预设和实验的设计,大多是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展示,利于学生仅仅抓住问题的本质开展实验探究,借助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探究体系。如《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材中首先呈现一个乌鸦喝水的图片,直观地表明石头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是否也是这样,进而展示一系列的实验要求,让学生领会空气占据空间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类型的图片,几乎在每一课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布局,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教材要求我们干什么以及如何去开展实验。

(三)提示的作用

除了直观表达,教材中的插图更多的是告知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实验的描述本身是一件严密的事,但是在小学阶段,我们要考虑学生的探究水平并不高,认知能力也有待完善,因此选择用图片告知的形式符合学生认知标准。以《空气有重量吗》一课为例,教材首先呈现问题:水有重量,石头有重量,空气有重量吗?为了解决之歌问题,教材安排了一组对话,呈现一组实验图片,非常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去研究,研究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看似简单的3幅插图,却让学生有更多的考虑和思考的空间。

二、有效利用插图,深入推进探究

(一)重视插图,领会价值。

教材中安排这么多地插图,就是要引导学生怎么去观察、探究、实验,提示观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些信息折射出教学的探究取向和编者的意图,如《蜗牛》一课,教材首先呈现两张图片,一张提示学生蜗牛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壳的颜色和环境相适应。另一张则提示学生认识蜗牛壳上有螺线,螺线的方向可以是左旋和右旋。(见下图)

两张图片,简单而真实,如果不仔细观察,教师和学生都会觉得很简单的图,以这样的图片呈现开始教学活动,似乎没有什么价值。然而仔细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插图不仅仅告知我们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壳是怎么样子的,而是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从而认识到蜗牛的生存环境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有些蜗牛的壳是灰色的,而有些是肉色的,无形中暗含着蜗牛壳的颜色和环境相适应,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蜗牛,但是相同点是阴暗潮湿的地方。简单的插图不能简单地看,插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和编者的意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都能一一解读。

(二)解读插图,让插图“说话”。

要正确、有效地解读插图,首先需要教师的改变,教师要改变唯实验第一的观念,并能把这种理念渗透给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钻研教材,理解插图中反映出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更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如《蜗牛(二)》中安排的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一幅插图,学生在认可蜗牛吃食物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试着让学生观察,把蜗牛放在中间,食物放在两边有什么好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学生很快就会认识到蜗牛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想法爬,进而推测这样的实验应该是有前提的,即实验的蜗牛应该是饥饿状态的,食物是新鲜的,实验的盘子是有要求的。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验改进。其次,教师应该有一种用教材的习惯,这样习惯应该成为一种常态,贯穿在学生的课堂中,并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让学生细心地阅读教材,发现问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去看教材中的插图,找出阅读中的问题,在实验前进行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实验的目的和操作事项。另外,观察插图也是提高学生观察品质的一种方式,深入的观察不仅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学生的感觉和认知范围,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毅力、耐心和坚韧性。

(三)利用插图,发挥插图的魅力。

插图信息比文字信息更能让学生接受和领悟,适当的插图还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因此,可以尝试在撰写研究报告、观察报告中适当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也容易操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图文结合,描述实验记录。

文字描述虽然能较具体地展示观察和实验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学生较详细地描述显然是有难度的,而图画作为最直观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就显得轻松简单。因此尝试让学生用图示代替纯文字描述是可行的,也是易操作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作图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养成边观察边描述的习惯,虽然这种描述还是处在较低的水平。另外,画图比文字更容易掌握,但是又需要更专心,用画图的方式可以解释一些文字比较能描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提高表达能力。以《谁流动得快一些》一课为例,如下图:

水、食用油、洗洁精的流动,教材中只要求学生只能用较简单的词语加以描述,如果配上插图,将三个试管分别画上水、食用油和洗洁精的流动效果图,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领会实验的意义,在复习阶段也能对液体流动的快慢一目了然。

插图叙事,完成观察实验报告。

要完整地记录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坚持观察到最后已实属不易,要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完成报告更是难事。如大树的观察记录、植物一生的观察、蚕宝宝的成长观察等,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完成观察、记录,最后形成报告。如果单一地用文字描述,学生大都只能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如长高了一点,变白了,蚕宝宝食量很大……诸如此类的短语,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观察的要点,但是观察还是欠深入具体,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观察水平。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阶段性地描述,用插图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将各个阶段的插图一一罗列开来,一个完整的观察记录就完成了。以《蚕宝宝》为例,见下图:

(教材中插图) (学生观察记录的插图)

不能说这样的报告比文字描述更完整,但更能显示学生的观察水平和观察品质,学生用画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世界、物质世界,有前因后果,有来龙去脉,这样的记录更吸引人家的眼球,更容易让三年级的学生接受。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的观察报告好比是一本创意的叙事书,并且这是学生自己亲手完成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持续观察,而且也能增进学生对探究的渴望,这种动机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自发地完成,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科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信心。

实验插图,总结研究成果

在经历猜测、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结论、建立模型等系列活动后,我们还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大多数的研究结论都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能详细写出实验报告是有困难的。如果将文字报告适当转化成插图获图示的形式,再加以简单的文字批注,这样的结果更能让学生接受和效仿。以《比较韧性》为例,教材中最终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实验数据,证实塑料条的弯曲程度更大,卡纸的弯曲程度最小,从而总结出塑料的韧性更好。表格的形式很简单,记录的数据很小,三年级的学生不太易懂得数据分析,如果我们将表格记录换成图示,如下图:

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同样是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每一种材料表现出的弯曲程度是不一样的。图示具体贴近,不仅一目了然,还完整地记录了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新课认识和今后复习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插图真实反映了实验的场景和条件要求,这会使学生对今后的对比实验有更深入的理解。

插图是科学教材中最能反映探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依据,读懂了插图的含义,也就了解了教学的主旨和探究的意义。简单的图片,蕴含深刻的科学道理和价值取向,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真正重视它,用好它,为学生的教学服务。插图本不会说话,就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有没有探索的目光注视它,有没有敏锐的眼光读懂它,有没有批判的眼光审视它。让插图“说话”,说出教材的精彩,说出探究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