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尊重、关爱学生,如何消除教育的不良循环呢?

我将努力尝试践行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需要做到客观公正的理解

作为成年的教师,要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理解初涉人世、社会经验和人生知识严重不足的学生,确是件很困难的事:知识上,读过小学、中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专业知识丰富渊博;能力上,听说读写都经过专业的严格训练,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功夫;社会经历和人生经验更是远比学生丰富充足。于是乎,教师往往容易失误的就在于,在学生面前总爱摆出“居高临下”,“气指颐使”的姿态,师生间多了师道尊严、发号司令,少了平等公正,尊重宽容。这似乎是人之常情。

但就是这一看似寻常的姿态,却往往象一堵无形的高墙,阻隔着教师与学生心灵情感的联系沟通,障碍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理解判断。

所以李镇西老师告诫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民主与教育》P135)一句话,“为师莫忘少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这一比,就会对学生的进步多了赏识与赞许,这一比,就会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多了宽容与谅解,这一比,就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多了一些反思与检讨。

这时,你就不会再为学生上课讲小白话而气得涨红了脸——谁个儿时不犯这类错呢?这时,你就不会再把迟到的学生罚站在教室门外——谁个做学生时没有偶然因故迟过到呢?这时,你也就不会再因学生的某一次考试题没有答对而大动肝火——我们成年人考试时不也常有“考场做不出,出场便全知”的困惑吗?

实际上,学生有时犯错失误,我们做师长的若能平心静气、客观公正的从儿童的心理上去理解,去体验,是完全可以包容和谅解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师生之间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师生之间便平等了,尊重了,融洽了。教学就会变得轻松快乐。

从另一方面来说,教育的实施是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才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尊重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的,而决不是一种单向施与。“学生作为合作者客观上襄助老师得以履职尽责,致对方“获利”,理当从对方—老师那里获得平等礼待,老师没有理由对他 “居高临下”。

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要“在精神上变成儿童”。他这样形容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