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学期开学之初,为着尝试 “爱心带班”、“民主育人”的教育理想,我再次认真地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在阅读感悟过程中,又一次情不自禁地在他那美好教育理想的感召下,决心去尝试在“尊重”中播撒民主教育的阳光,在“爱心”中彰显民主教育的和谐,让学生在尊重与关爱中健康成长,在师生同学共进中享受民主教育所带来的美丽风光。

我感觉,《爱心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确是“让所有教师感悟的教育思考”。阅读它,有一种如沐清风、含英嚼华的愉悦享受;思考它,有一种茅舍顿开、柳暗花明的智慧启迪;尝试着践行,便有一种教育灵感的逸兴奋飞、左右逢源的成功体验。

我感觉,李老师在这两部著作中所阐释的爱心、民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尊重”。所以他在文中用了这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这一观点:“尊重,尊重,还是尊重——民主教育的内涵”。

并具体解释为:“如果说“民主政治”意味着“尊重”——对公民权利的尊重的话,那么“民主教育”仍然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回想自己从教三十多年的经历,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我深深感到,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尊重、关爱实在太少,而往往是专制多、冷漠多、轻贱多。一些自认为很有爱心的教育,却常常做出侵犯学生精神世界、伤害学生人格尊严、形成师生感情隔阂情绪对立的事情来。如课堂学习过程常常漠视学生个性差异,总希望全班学生人人都像班长一样优秀;关注学习成绩优秀者多,辅导后进生就欠热情;对犯错误的学生简单说教、无情拷问多,设身处地、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就欠热情;有时为着个人名利的实现,不惜牺牲学生的正当权益而加班加点,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长期如此教育的结果是,老师感觉学生不愿接受教育,学生感觉老师不理解尊重学生,老师厌教,学生厌学,两厌相怨,形成教育的不良循环。

今天,在新课改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应“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形成互相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生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大建校100周年大会讲话)。显然,专制教育、冷漠教育、无情教育是无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