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也明确提到:“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结合我园实验课题《“建立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研究方案》的开展,在这里谈谈自己对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首先明确小班阶段是常规教育的重要时期。

1.小班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力强,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2.小班幼儿入园后由于改变了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要容易得多。

3.小班的常规建立好了,会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幼儿是做好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必要前提。

小班幼儿从各个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受到的启蒙教育不尽相同。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貌,不懂得遵守集体规则,生活卫生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可能什么也不会做,有的可能乐于助人,有的可能大方、活泼,有的可能胆怯、孤僻……因此,教师要迅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的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三、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途径。

〈一〉 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建立。

1.抓住“入园”契机,为幼儿上好第一课。

新学期开学是小班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韧而解。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情况下,通常小班的孩子入园时会哭闹不止,轻微的一般是一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二至三周,甚至个别特殊的有一个月左右。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婆婆、妈妈在教室外面泪汪汪,更有甚者,提出要将小孩接回去,过几天再送来……总之家长送孩子入园时站在教室外久久不肯离去。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和家长,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孩子来一个就微笑着叫着乳名或“小乖乖”接过来,不要家长进教室,并劝说家长离开,尽管家长不理解,过后一段时间再给家长解释;然后,第一周的头三天,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因为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四天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让孩子心中形成一个概念——要坐座位。

2.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的简单的管理。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抛弃以前那种将幼儿视为成人的客观附属物或“小大人”的观念,应树立科学儿童观。即儿童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照顾和保护,儿童应有主动、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权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各方面应该协调发展。教师应该是幼儿健康和安全的保护者,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既不能把幼儿看成是“小大人”,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因此,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我们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建立的关键环节。

方法:

⑴巧设标志法。

小班幼儿不认识阿拉伯数字,更不识汉字,记忆的持久性较差,我就在毛巾架上贴上幼儿熟悉而又喜欢的各种动物图片,规定幼儿记住自己的一种,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手帕。凡是要求幼儿人手一套的物品,我都使用此法。

⑵目标定位法。

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毛巾挂在架子上,幼儿脱下的衣服叠好后放在玩具柜上,每种玩具固定放一个位置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 ⑶榜样示范法。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说教,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进行晨间入园时和点名这一常规上,教师主动向幼儿打招呼和请能力比较强的幼儿做示范,其他幼儿模仿老师或幼儿的做法,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培养了幼儿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就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⑷儿歌运用法。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极受小朋友的喜爱。在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时,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就拿洗手来说吧,开学初,我们就利用劳动活动单独指导幼儿洗手,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左冲冲,右冲冲,手心手背搓一搓,洗手缝,洗手腕,甩甩小手毛巾擦。”洗脸时念儿歌:“小毛巾,对着揪,扯平放在手里头。洗眼睛,洗嘴巴,洗洗脸蛋笑哈哈,最后洗洗臭鼻子,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逐步掌握了洗手、洗脸的方法。

在吃饭前,我利用餐前的时间,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勺子,左手扶助小碗,大口大口吃饭,看谁吃得最快。”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

⑸游戏学习法。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开学初,我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自己的毛巾标记,并反复找出自己的标记,找自己的标记朋友,使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用自己的杯子和毛巾。我还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再如:开学初,往往小班的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我就采取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当幼儿玩了玩具后,在收拾玩具时,我就说:“小朋友,送玩具回家了。”如果,有些孩子动作较慢,或者还想玩时,我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怎么我的风车宝宝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⑹夸张比喻法。

在生活常规中,有时运用一定的夸张的表情、语气、比喻是非常有利的,它是促进常规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拿吃饭这一环节来说吧,吃饭慢是小班幼儿的通病,因此,常常很多老师都伤透了心,费了很多精神。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仍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我就采用了夸张的方法使我班幼儿在进餐上有较大的提高。在幼儿吃饭时,经过我仔细的观察,了解到多数孩子是咀嚼较差,不肯吞。于是,我就自己亲自示范,并夸张说自己是大老虎的嘴巴,狮子王的嘴巴,能嚼得很快,并还不时地鼓励不肯吞的孩子,要像吞药一样。自己一边说一边做,在巡视中,我还不停地说:“怎么听不到老虎的牙齿声音了”,其实,这也是在提醒孩子们要不断的咀嚼,不能包饭。经过我的老虎的牙齿,一会儿又是小兔的嘴巴,小狗的牙齿等夸张比喻,孩子们吃饭的速度大大的提高,包饭的现象减少了,逐步形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

⑺ 适当的奖励机制,引导幼儿积极进取

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激发幼儿在各方面的进步,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做得出色我就用红花或五颜六色的不粘胶来鼓励,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进取心。渐渐地,我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用“我会XX”来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某以方面的长处,如:有的幼儿说:“我会自己吃饭。”有的幼儿说:“我会把玩具送回家。”有的说:“我会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玩。”幼儿的自评活动一方面使幼儿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也使幼儿了解了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了大家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良好愿望。

⑻规则意识教育的随机性。

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影响遵守常规的原因和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而情绪、经验、疲劳或环境则是构成破坏规则的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教育。我们班上有一名幼儿叫雯雯,睡觉时总有个坏习惯,就是手里要拿着张小手巾才能入睡。经调查才知道,从孩子出生开始手里就一直拿着手巾,她显出对手巾的情有独钟,不时地闻它的气味。到了幼儿园以后,她的妈妈要求教师改掉她的这个坏习惯。开始时。老师不让她拿手巾,她中午简直无法入睡,后来,有一天我把她的手巾藏起来,然后对他说,手巾被老鼠吃掉了,渐渐地,她才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午睡中,小班的孩子是容易流尿的,如不及时提醒爱流尿的孩子解便,孩子流尿后也很容易生病,给保育教师也带来工作的不便。在经过开学一、二周的观察后,我就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和家长的调查情况结合起来,在爱流尿的孩子的床前贴上标记,孩子中途是几点种解便一次,也便于提醒保育教师及时地请孩子解便。细心地做好这一工作,午睡环节就顺利地度过了。

⑼检查督促法。

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各个幼儿又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规则意识处在形成阶段,为了使幼儿常规成为持久的、自觉的行为,我采取了定期检查、巩固幼儿已获得的规则经验。

〈二〉小班幼儿教育规则意识的形成。

1.运用贴切的比喻方式,促进教学活动中的常规管理

由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控制力很差,思维的发展是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因此,幼儿理解能力往往是很直接很表面的,具体形象的。

在引导幼儿坐姿上,我就采取了很贴切的比喻,如:坐好了就说成是小脚关门了,小手粘上胶水了。形象的比喻幼儿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在对全班幼儿的分组上,通常小中大班是用数字1、2、3组等代替,而这种分组的方法用在小小班就是很难的,幼儿不能理解。我就采取了水果分组法对幼儿进行分组。因为,水果是幼儿平常生活中常见的,又是幼儿喜欢的物品。所以,用水果把幼儿分成了香蕉宝宝、苹果宝宝、菠箩宝宝、西瓜宝宝等,并在幼儿的桌子上贴上水果标记,这样幼儿一看见自己的标记,就知道自己是什么组的,也便于教师有序的管理。

在美术活动中,常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拿放笔盒的常规习惯。我就把水彩笔比喻成笔娃娃,笔筒比喻成娃娃的帽子,在第一节美术活动中,先教幼儿认识水彩笔盒,告诉幼儿笔娃娃在睡觉,拿出笔娃娃时,要用劲取出。并用取帽子和戴帽子的比喻,让幼儿反复练习拿放习惯。由于水彩笔的颜色较多,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颜色。开始时,教师提供可以是红、黄、绿、蓝四种,然后逐渐增加到6种色彩,最后用一段时间增加到12种。这样便于教师管理,幼儿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常规习惯。

涂色是小班的美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幼儿学会顺着一个方向涂、涂满、不涂出线外,却是小班涂色的难点。我在涂色的活动中,就发现许多的孩子老是在一个地方涂,结果就把纸涂破了,有的孩子握笔不对,控制力差就没有顺序地乱涂。于是,我就教孩子握笔,把握笔比喻成“捉虫虫”,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握笔的姿势。在涂色的时候,我就比喻成手在走路,并配以儿歌进行:“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边走了,下边走,每个地方都走完。”在涂色的教学中,我还采用了“我是一个粉刷匠”“给动物宝宝穿衣服”等的比喻,使孩子们较好地掌握了涂色方法和顺序。

2.运用情景式的教学规则。

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容易接受,并且接受很快,反之,幼儿就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影响教学的常规,甚至出现混乱的教学次序。

我在教学中就利用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尽量采用情景式的教学,如在讲故事“大灰狼与小白兔”的过程中,以“扮故事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然后采用游戏“兔妈妈和小兔捉迷藏”“兔妈妈赶大灰狼”结合歌舞“找朋友”等幼儿喜欢的游戏情景,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与同伴的互动中,生动有趣地学习了知识,教师忙而不乱地进行着教学常规管理。

尽管教育活动的途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情景式教育管理是小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情景式的教学管理不光是在识字课中进行,还可以在体育活动、语言、计算等教学中进行。总之,采取情景式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小班是非常适用的和有效的。

〈三〉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老师的做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请求家长配合,在家中请家长的要求与学校同步,并能将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使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及时制止不良苗头。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极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开辟家长园地,建立家园联系册,每月进行书面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家长来园看半日活动;走访每个家庭,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通过密切家园联系,达到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形成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我班小朋友小怡的妈妈非常关心女儿的发展,我就向她讲解新的教育观,《纲要》的要求等,使她明白幼儿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现在她妈妈可喜欢跟我们老师探讨女儿的教育问题了。

三、 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管理声情并茂。

大家都知道,在《纲要》中多个地方都涉及到,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对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同时这也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基本前提。

小班幼儿年龄小,在他们入园以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中的人,包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姆等,当他们来到幼儿园,发现好多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便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他们会苦哭闹不止,或不接受老师的帮助等行为,这时如果用一些触、摸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每天多和他们谈心交流,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渐渐地孩子们就会从不接受老师——接受老师——喜欢老师——离不开老师。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班有个孩子叫易小露的小女孩,从不在幼儿园解大便。每天都是在回家路上,显得很急,要上厕所,结果,有一次,由于在幼儿园里吃得过多,憋不住了,就留在裤子里了。我跟她的父母谈了好多次,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她太紧张了,在家上厕所时,总有妈妈、保姆陪着,而在幼儿园,虽然有老师,但是她总是不放心,还是不习惯在幼儿园上厕所。于是,我就耐心地安慰她、鼓励她,先带着她上厕所,然后让她独自上,让她逐步知道幼儿园的厕所和家里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怕,老师时刻在她身边,给她一种安全感。逐渐地她开始独立地上厕所了。

通过这些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有了感情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常规管理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路石。

培养孩子是长期坚持的事,作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在不断的、长期的、重复的坚持中,幼儿将获得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以及良好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