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纲要》中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并重”,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素质。幼儿素质的提高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心理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一)、家庭心理健康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温馨的港湾。孩子除了在学校、社会的环境中成长,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孩子在家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当着孩子的面建立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环境。比如家中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这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融洽了,孩子会感到父母之间的爱和尊重,也愿意和父母多交流。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下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和社会应对家长进行心理知识方面的宣传,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环境对幼儿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社会方面看,一些不雅的东西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年纪小,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幼儿园还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健康地发展。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在注重身体健康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心理的健康状况,所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需求也促进了幼儿保健工作的改革,丰富和扩大了幼儿保健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也为衡量幼儿健康赋予了新的标准。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幼儿心理保健的知识,取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配合,通力合作,寻找更多地、更好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1、集体生活环境

幼儿园如同一个大家庭,作为一家之长的教师该如何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呢?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并像母亲一样爱每个幼儿,用心地去呵护每一个幼儿,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行为,满足幼儿正常合理的需要。开学初的常规培养融入了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常规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的同时,也让幼儿爱上了这个集体。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被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这就是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环境的目标。

2、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

教师在给幼儿多方面的关爱时,一定要创设和谐的心理健康环境,多和幼儿沟通,让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平等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幼儿,潜心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能力差异,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力求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视孩子如朋友。在评价孩子时尽量采用鼓励的语气,如“你真棒”、“老师相信你”、“相信你会做得很好”等,在这种充满尊重、鼓励的良好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们变得乐观、自信了,并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因此,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认为了解每一位幼儿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是,要了解幼儿就必须要走近幼儿,仔细倾听幼儿的心声。

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任何阶段都与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必须“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物质环境在要求上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环境布置应做到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氛围。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创设的心理氛围。它有助于培养幼儿努力进取,奋力向上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形成协调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使幼儿能够健康地成长。

2、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群体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幼儿同伴群体,是营造幼儿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不仅要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幼儿教师初建班集体时,应坚持正面教育和集体教育的原则,使幼儿个体的才能在集体中得到充分表现,逐渐使幼儿产生自信和自主感。教师应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这将会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如果对幼儿的要求过严、指责过多、评价不公正、甚至采取讽刺、挖苦的口吻或不合理的惩罚,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心灵,使他们自卑、失去信心,对自己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发生怀疑,对自己的行动或自身产生羞怯感,进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庭是幼儿的来园和归属,幼儿最早、最深刻的经历和体验都发生在家中,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一个健康的家庭气氛能满足幼儿情感、尊重、成就感等各方面的需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他们往往比较注重幼儿的营养和身体健康,但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密切联系和配合,通过家园联系栏,家访,家长会,让家长和教师清楚地了解幼儿,真正的关心幼儿。

1、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孩子需要家长对其爱抚,使其充分地感受到安全感。充分的爱抚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如果儿童能获得这种情感的体验,那么,他也能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满足,也有能力去爱别人,从而具有生活的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进行其应有的探索、学习活动等,保证正常情感、智力的发育。

2、父母担负着良好的示范角色。模仿是儿童重要的学习方式,身教是重要的家庭教育途径。因此,为保证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与儿童的交往活动中,父母应经常与孩子接近、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注重与孩子交流的技巧,与孩子多沟通;在和谐欢乐的家庭,有家规可循,并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父母以身作则,行为端正,有修养,避免对孩子采取忽视、冷漠甚至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要避免溺爱的养育方式。

3、让孩子参与社会生活。除亲子关系外,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父母应提供充足的时间,提供适应的机会,注重孩子与同伴交往。除了正常的集体生活,如幼儿园、各类兴趣班等,父母还应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

鼓励儿童正常的交友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除引导孩子学会择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和冲突外,更多的是给孩子交往机会,让他们自己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会锻炼健康的心理品质。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服务工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通晓其实施途径、步骤和方法,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