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37-38

二、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学生尺、活动小棒、方格纸、长方形纸条、幻灯片。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按老教材的编排《平行四边形》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等概念之后,教学“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新教材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学生还不知“平行”为何物时就要认识平行四边形,可见抓住“平行”来理解平行四边形是不行的。于是我以学生的对平行四边形实物的感知基础为起点在活动中逐步理解、逐步深入。具体的目标为:

(1)通过量一量、画一画、做一做使学生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

(2)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直观展示,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边形,知道了正方形和长方形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四边形也很常见,请看大屏幕。(出示学校照片课件)这是老师在我们校园里拍的,这些图片中的图形(退去照片留下图形)你认识吗?(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很多同学不是很清楚,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揭题:平行四边形)

二、在活动中实践,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一)在活动中操作,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学生利用小棒有选择的搭平行四边形。

你是怎么搭的?谁也来说说你搭的平行四边形?

生1:我选择了四根一样长的小棒,搭好之后这么一移就可以了。

生2:我选择了两根长一点,和两根短一点的小棒也搭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也是选择了两长、两短的小棒,但搭起来的和他不一样。

生4:我观察了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长点,而左右两条边短一点,可能是他把小棒的位置搭错了。

2、听取了同学的发言之后,让搭错的同学有一个改错的机会,再搭一次。

3、利用自己刚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玩一玩,从中感知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并能联想到其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最后拉动三角形模型与之对比,加深对平行四边形易变性的认识。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二)在群组中辨析,明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师出示一组四边形,要求找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根据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行选择,接着引导学生对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辩论。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形成韦恩图。

三、在练习中提高,深化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下列两个图形改成平行四边形。

3、数一数下列图形中一共有几个平行四边形。

4、运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平行四边形。你有几种拼法?

借助校园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导入,接着退去实物留下实物轮廓。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经验中提炼数学问题,把实物抽象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建立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还是很模糊的,让学生看着图形模仿着做一做,在选择材料与摆放位置时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思考。而学生得出的“要把两根一样长的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正是他们“做”的结果。

利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现有基础,通过对一组四边形的判断,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次认识,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清晰,逐步深化。最后把新学的知识及时的溶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能辩证的在头脑中建立新的平行四边形体系。

通过画一画、改一改、数一数、拼一拼逐步完善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平行四边形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我逐个出示四边形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前面几个还比较顺利,当出示长方形时,由于学生一时下不了结论,各说各有理。我又不想的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这很难得,我们在学习过程就需要有这样的态度。那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呢,我们暂时不下结论,先来看看同学们是怎么选择的。(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持否定态度,这时全班同学不自觉地被分成了两组。)

(全班像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在试图说服对方)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以动制动呢?

师:每个同学的选择都有每个同学的理由,如果让每个同学都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不允许。你看看你们组哪些同学比较你代表你的意思,每个组选出三名同学。如果人他们说的不够明白请你及时补充。于是一场没任何征兆的辩论会开始了。

否:它明明是长方形怎么会是平行四边形呢?

是:要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只要看它的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所以它是平行四边形。

否:那它的角与平行四边形不一样?

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又没说角不能这样的。

否:那它既然是平行四边形了,为什么我们平时叫它长方形呢?

是:这说明长方形比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来的特殊。

否:那我们以后碰到应该叫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啊?

是1:我觉得叫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都可以。

是2:应该叫长方形,虽然它属于平行四边形中的一种,但它比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来的不一样,如果你叫平行四边形,同学们就分不清了。

否:我明白了,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只是它比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来的特殊,所以叫长方形。

(天籁之音):长方形明明和平行四边形不一样嘛......(他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声音越来越小,后面的话就听不到了)由于该同学接受能力比较慢,但个性却很强。

生:我们不能单从外形来判断,你来看看长方形的边,长方形两组对边都相等,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天籁之音):按你这么说,正方形也可以称为平行四边形了?(“又来了”全班一片嘘声)

全体生:当然是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能说说吗?(我走到他身边,摸着他的头问到。)

天籁之音小声地说:正方形它的两组对边也都相等啊。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精神也很重要,那就是执着。当你有搞不懂的地方时千万别放过,这样坚持着,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在充分理解了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之后,对于正方形就不攻自破了)

长方形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地位,部分学生从直观感觉上没办法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让部分学生带动部分学生,通过辨一辨,比一比,让学生的问题能充分的暴露出来,比老师直接的告诉他们来的有意义,有价值。

六、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平行四边形的实物,但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却缺少关注。而且学生还没接触过“平行”这一数学名词。为了使学生获得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进行操作活动,使平行四边形被学生具体的感知。

(一)、重新处理教材。

平行四边形顾名思义是先要让学生理解平行,再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但很显然这是行不通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抛开“平行”等高难度的数学名词,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在校园里能接触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进行了搭一搭、玩一玩、辨一辨、画一画、改一改、数一数、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容易变形。这种感受不是靠教师讲解、说教获得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的结果。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以“听和看”的方式介入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逐步深入认识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对学生来说不陌生,但真正认识它的人却不多,俗话说“一顿吃不成胖子”,对于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不能一下子全盘的推给学生,这样学生也消化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是螺旋提升的。在教学中我把平行四边形这个大饼切成了三块,逐步生成、逐步渗透、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做到全盘吸收。首先让学生模仿着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的平行四边形,选择小棒自己也来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展示中给暂时没成功的学生第二次机会,让人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自由的去玩一玩,再与三角形比一比,让学生在做、议、玩、比中建立对平行四边形认识的表象;第二,在整体中认知,将新知溶入旧的知识体系中,在辨析中加深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让平行四边形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比较清晰的概念,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之后,通过对一组图形的辨析,将长方形、正方形溶入平行四边形体系。最后,让学生跳出书本和铅字,在画、改、数、拼中,使平行四边形为我所用。

(三)、对平行四边形的再认识

1、本节课是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为基础来设计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在活动中比较好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但一节课仅有的35分钟,三个环节的活动内容太多,难免就有人“滥竽充数”,投入的活动,模糊的吸收,降低了课堂效率。如何让课堂的“动”与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结合?

2、本节课学生是在自己的活动、讨论、感知中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那在今后学习了“平行”等概念之后,是否还要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再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