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认识计算机一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建构铺下基石

目前,很多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模式仍是“学习计算机一认识计算机”,而儿童心理学早已指出:儿童主要通过直接的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实践也已证明小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并且计算机教育这门学科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儿童的计算机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建立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此可知,传统的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地违背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制约了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笔者以为,进行小学计算机教学时,首先要着眼于“认识”,操作”这些感性教学,建立一个由“认识计算机”到“学习计算机”的教学模式。这样才可以营造出 “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循着这一模式我们在开始上计算机教学的第一节课时,就应将学生带入机房,让学生坐在计算机前,在适当讲述一些电脑的维护常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摆在你们面前的这一台机器是什么?“你知道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按下POWER键,你听到什么、看见什么?”等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电脑这些伸手可触的硬件组成上来,让他们了解主机、显示器、键盘、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及开、关机操作。这里,教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运作,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开始了计算机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陆续地穿插一些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介绍,创造出愉快学习的氛围。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程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在心理上主动建构计算机知识铺下了基石。

二、以认知驱动力的启动使学生的主动建构得以落实

认知驱动力是课堂学习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认知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建构。笔者以为认知驱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这里我们权且把来自外部的认知驱动力称之为认知“牵引力”把来自内部的认知驱动力称之为认知“内推力”。提高认知牵引力最好的办法是使学习情景具有吸引力。计算机学科本身即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并挖掘计算机教材本身的趣味性,以此来启动教学过程中三大系统之一的动力系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而又颇具震撼力地给学生展示出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以及一些未来的计算机——智能型计算机的模拟应用;或者演示并让学生试着操作一些较好的教学辅导软件,如“CSC家庭教师”等,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教师也应充分意识到学生认知内推力的巨大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去建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比如说注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让他们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进求知欲,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内推力。如,在刚刚学习了开关机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就告诉学生键入一个命令,让他们马上就能实现自己学习和掌握教学辅助软件的操作,给学生留下“计算机真的就这样为我们服务了”的成功感和喜悦感。这一“前引后推”式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启动学生学习的认知驱动力,促进他们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