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是读懂的不是看懂的,我想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吧。一句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朗读指导的误区

1、无目的地读 有教师这样上课:开课,教师就让学生读整篇课文,然后又用抽生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一段一段地学习。这堂课,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读,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出来,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读而读。

2、纯朗读技巧的读 也有的教师这样上课: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全采用纯朗读技巧的读,这样只会让学生千人一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的色彩,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以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也会存在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从文中获得的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朗读指导的策略

在学生能把字的读音读正确,能读通句子,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1、我认为朗读时可采用这种基本模式:“学生朗读——师生讨论——学生再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自己先读,读后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引导点拔,教师处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参与学生的讨论,尊重学生的理解,认同学生的朗读,教师不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不断期待、激励学生,诱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引导他们去感受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读中悟,在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悟中读,生成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形成多元的个性化解读。这样的朗读,不在是干巴巴的语言文字的有序发音,而是鲜活的、有思想、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朗读;这种朗读指导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训练,不光学生的参与面广泛,人人可以自由表达,就每个学生而言,更没有外在的约束。教师强调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地走进语言,积累语感;这种朗读指导的目标是在师生商讨中自然达成的,全班没有统一的、同一高度的训练目标。教师只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朗读的效果差别很大,但只要是自己真正理解后的表达,是自己语感的真实流露,就是在自己现在朗读能力基础上的提高。这一朗读目标是开放的,变化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性的。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品读重点,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我们在朗读指导时,不应面面俱到,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品读训练就是一种有效的朗读方法。如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句子“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这句话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抓不住重点词,体会不出苹果、梨的可爱。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如下几个梯度,进行品读训练:

树上结着苹果和梨。

树上结着红的苹果,黄的梨。

树上结着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学生在一句一句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抓住了红红的、黄黄的、结满等词语进行品读,从品读中体会到红红的苹果说明苹果熟透了,红得那么可爱;黄黄的写出梨熟透了;结满写出树上的梨和苹果很多,今年大丰收了。 这种有效的品读训练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语境

语境,即课文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语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把握作者的感情。

(1)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结合文段想画面);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议一议;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利用各种声像资料,比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歌曲的运用,等等。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理解文本,生成个体的阅读体验,为学生能更好的朗读服务的。所以,用完以后,要再落实到朗读中去。

如指导学生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悲伤”的课文前,可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让学生有一种悲痛的感情基调。反之亦然,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中“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这句“愉快”的句子前,可用课件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大”与“美”,作好情感的铺垫,读时就更容易进入角色。

(2)巧妙地利用课文的留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秋娃娃》一文,只交代了“秋娃娃”给大雁和松鼠写信,而文中写道“红叶黄叶都写光”就可以启发学生想:秋娃娃还会写给谁呢?为什么要写给他?写些什么内容?这些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空间。教师通过师生间和风细雨式的说话,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地方间的气候差异,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体验(动物过冬时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和情感积累(提醒动物要注意安全)迁移到课文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动物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读好课文。这是水到渠成的移情体验!这是真心的呵护!这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4、实在不好理解的地方教师范读

纯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应倡导,但必要的范读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教师适时的范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四、朗读的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也是如此。我们在听完学生朗读后,可由教师评价,也可由学生评价。但在评价时,我认为应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尽量避免模糊的评价。不能停留在——“不错,把重音都读出来了;你真棒,读得太好了;你还差了那么一点点味儿”等,这种模糊的朗读评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我们教师更应该研究、借鉴好的教师的评价方式。如课文《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课文不但要读对,更要读好。你读得对,但这万里江山的大雪,你只读出了„十里江山‟,读得还不够大。”说得全班同学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又细细揣摩文句,谁都想争取第二个读,真正读出个„万里江山‟来。教师生动简明,风趣幽默,又富于激励的评价,是朗读指导的艺术。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但我们要正确地进行朗读指导,要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特点的差异和年段特点,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