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已能静下心来开车了。他们的车多停在课桌的左侧。是啊,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必要的空间观念渗透,还是应存在于教学的过程之中。

“左侧的同学每小时行30千米,右侧的同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相遇,准备出发。”

这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已应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发展隐于其中了。

“出发,一小时。说一说,这一小时你行了几千米,你们共行了几千米?”这可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还是很高的,语言表达也不错。

“驾驶员同志们,我们再出发……停,又行了一小时。”我说了一声“停”,孩子们手中的小车又纷纷向前跳了一大步。就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操作中跳跃起来吧,我想。

“告诉同桌,这时你已行了几小时,行了几千米,你们两人共行了几千米?”

孩子们便又停下车,纷纷交流起来。当然,孩子们此时,已很自觉地找到了两种计算路程和的方法。

当孩子们的小车相遇在一起的时候,那相遇的快乐写满了孩子们的脸上。通过这样的操作,路程、时间、速度和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而随着这音符跳动的,是数学素养的生成与知识的真正建构。

孩子们玩得很快乐,我也是。

课本上编排的例题,被我与我的孩子们都扔到一边去了,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对应有数学知识与情感的获得。

课堂进入到应用环节,按课本的知识点出示的一道道习题,已变得特别的简单,孩子们做起那些题目来,似入无人之境。

让孩子们将小车开起来,这该算是一种体验还是属于建构的教学,也许并不重要。但让“数学建模”像这小车一样,走进孩子的心中,让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活动中生成,也许应是数学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吧。

上一页
阅读全文